|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9 22: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 状
超载的土地
不久前,本报一则《深圳已成全国最拥挤城市》的新闻,被各大媒体和网站转载,从这则新闻,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深圳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1500万人的就业和生活,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785人,比北京、广州和香港等还高,深圳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拥挤城市。
这则新闻告诉我们,土地是一个深圳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深圳三十年的发展,用有限的土地创造了价值,创造了经验,创造了奇迹。但是,土地也始终是套在深圳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如何管好用好土地,如何用土地创造价值?在这个问题上,深圳启蒙很早。1986年,深圳组织考察团赴港考察。12月28日,一份名为《深圳市房地产改革赴港考察报告》出炉,“香港政府十分珍惜106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把全港土地收归政府。在全面规划和初步开发的基础上,采取高地价政策。通过政策和公开拍卖的形式,为港英政府获取巨额收入……难怪专家们说,香港政府把仅有的一点点土地玩活了。”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动地一槌”,将深圳经济拉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创造了奇迹。此后,深圳的土地全面国有,国有储备土地全面纳入市国土储备中心管理,再到2012年5月25日推出号称“第三次土改”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始终走在“土地改革”的前列。
可是,土地的总量不足,以及土地管理当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管理不到位,土地始终是深圳的一块难以克服的短板。
按照1991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来对比,深圳只能算是个“小城市”,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天津的六分之一,苏州的四分之一,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凡是与深圳经济规模相当或相近的城市,土地面积都数倍于深圳。
城市面积小,城市可供开发的面积更小。目前深圳可建设用地为976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为917平方公里,不足6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家底,要按照往年的消耗速度,用不了4年即可消耗殆尽。
其实,早在2005年1月,深圳就提出了城市发展所面对的“四个难以为继”,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土地、空间有限,按照传统的模式难以为继。
至今,深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已经整整喊了七年,“难以为继”的程度更甚当年。如何管好土地,如何用好土地,如何厘清深圳国有储备土地现状中的问题和乱象,是我们关注的话题,是深圳必须解决的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