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4 14: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俺仔 于 2012-5-24 14:09 编辑
三、地质与地理概况
繁昌县北濒长江,南接南陵,东邻芜湖,西与铜陵相交,总面积为1264平方公里。西南部多丘陵山地,最高峰寨山海拔470米,东北沿江地带为低洼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形成山、圩各半的地貌格局。从大地构造来看,繁昌地区属于下扬子古生代褶皱带,北九华山带延伸的中间地段。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中三叠纪时期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在一些段陷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纪—古近纪河湖相沉积。该区西南石灰岩地区因受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及后期风化浸湿作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当前长江下游沿江平原上山峰浑圆,坡度平缓,零星分布的喀斯特残丘,海拔一般为100-230米左右。区内最高峰寨山为背斜构造主体,其轴部主要以二叠纪、三叠纪灰岩组成。受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该背斜的两翼发育了晚新生代一系列构造裂隙。癞痢山位于寨山背斜南翼,海拔143.6米,由晚二叠纪太隆组生物碎屑岩和早三叠纪龙山组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垂直节理非常发育,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十几条规模较大且几乎垂直的断层和构造裂隙。岩溶类型以裂隙和溶洞为主,地质时代为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晚期。人字洞是本区所揭露最大的岩溶裂隙,位于繁昌县孙村镇癞痢山东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18 º5'46″,北纬31o 5'23″, 海拔高度约120米。据当地村民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期,癞痢山(60年代以前曾叫花果山)东南坡有一洞穴,当地人称花果山洞,后因水泥厂多年采石沿洞穴向东北延伸了30多米,洞穴已遭到破坏,呈一向上开口的裂隙状堆积。人字洞堆积厚度约30米,宽8-12米,自上而下可分为8层 :
1、灰黑色、暗褐色亚粘土层。胶结松散,含少量灰岩角砾,砾径3-7mm,未见化石,厚约0.7m。
2、棕褐色含较多铁锰质和钙质结核亚粘土层。胶结松散,含少量角砾,成分以灰岩为主,偶见浅黄色页岩,砾径一般为2-10cm,含少量化石。厚约1.8m。
3、棕红色含巨大角砾粉沙质粘土层。胶结较坚实,含大量块状灰岩角砾,砾径一般为10-30cm,最大可达55cm。具大块方解石晶体及小晶洞、钟乳石块、泥岩角砾、黑色铁矿石。含较多石制品和少量原黄狒(Procynocephalus)、似裴氏 鼠(Minomys cf. peii)、乳齿象及鹿类等动物化石。厚约2.7m。
4、棕红色含小礓石压粘土层。含少量灰岩角砾,砾径一般为2-10cm
之间,局部夹有钙板。含较多低冠竹鼠(Brachyrhizomys)、异仓鼠(Allocricetus)及似剑齿虎、貘(Tapirus)等化石和少量石制品。厚约1.1m。
5、棕红色含巨大角砾压粘土层。胶结较坚实,含大量石灰岩角砾,砾径在10-20cm,最大可达60cm,局部夹有土黄、灰绿色粘土透晶体和不规则的钙板,石制品、骨制品较多,原黄狒、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等哺乳动物化石保存较好。厚约2.4m。
6、棕褐色砂质粘土层。含少量灰岩角砾和小礓石,砾径一般为5-10cm,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了几具保存相当完整的动物骨架,如似剑齿虎、乳齿象、貘等。厚约1.8m。
7、棕褐色含巨大角砾砂质粘土层。含大量块状灰岩角砾,角砾大小相差很大,砾径小者5cm,最大者70cm,出现大块方解石结晶、钟乳石和钙板碎块,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厚约4.1m。
8、灰色沙土层、沙层及沙砾石层。胶结较疏松,细纱层和沙砾石层交替出现,砾石磨圆度较好,砾径一般为0.3-2cm,局部夹有棕红色粘土透晶体,含少量化石。可见厚度约为15.1m,未见底。
人字洞堆积物大致可分为上、下两个单元:1-7层的砂质粘土、块状角砾堆积为第一单元;第8层以下的粘土、细纱、小砾石堆积为第二单元,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沉积环境,人工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均出自第一单元。从生物地层学角度分析,人字洞动物群由75种脊椎动物组成,以含有较多的新近纪残存种类和相当多的绝灭属(现生种只有7种,占总数的10.4%)为主要特征,表明动物群面貌比较古老;但由于出现了仓鼠、巨鼠、家鼠、大熊猫、三门马、水鹿等第四纪典型属种,显然与上新世动物群有区别。故其地质时代应为早更新世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测年为220-256万年,介于松山事件与高斯事件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