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11 20: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1年3月18日,邓大姐(颖超) 在越南结束外事活动后,由河内回国,在南宁逗留一段 时间。
在南宁期间,她和随行人员一起观看了彩调剧《刘三姐》、桂剧《宝莲灯》、电影《革命家庭》等,和南宁各界妇女一起参加许多社交活动,并兴致勃勃地在南宁认访故居。
3月20日下午, 邓大姐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书记处书记覃应机、中共南宁市委书记陈 枫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南宁市政协大院(原晚清南宁镇台衙门旧址,今民族大道37号), 辩认离别数十载的故居。
邓大姐下车后,心情像回娘家那样地激动,观看大院的四周,看得那样的入神细致。当 她看到几棵老树还在那里挺拔亭立,有所沉思,触景生情地自言自语说:“是呀! 我的出生地大概就在这一带,看来不会错……”
陪同在旁的覃应机、陈枫同志听到后,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急切向邓大姐问道:“您的出生地在哪一带,哪一家,您还记得吗?”
邓大姐说:“变了,一切都变了。记得小时住的大院很宽阔,院内有不少木棉树,前面是官府用房,后面有几间砖瓦平房,是官府家眷住的地方。我是南宁镇台的女儿,大概在一间小平房里出生,门前有两棵大树,其他都记不清了。”
覃应机说:“喜事!喜事!今天终于在南宁找到您的故居了。”
邓大姐十分兴奋地说:“是呀!几十年的风雨沧桑,真没想到今日在南宁找到了娘家。”
想知邓大姐出生在南宁的缘由,得先从她的母亲谈起。
邓大姐的母亲叫杨振德,名宝峰、梦醒,于1875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富商之家。 是父母唯一的爱女,从小读书,并学岐黄之术(即中医)。杨振德祖父死后,家业衰败,杨振 德父亲在长沙失业,只得带全家到广西谋生,在政府里谋得一名小官,以微薄的收入维持一 家温饱。不久,父亲去世,只剩下她和母亲住在南宁。又过不久,母亲也辞世了,那时她年 仅14岁。
杨振德25岁时,才嫁给广西武官邓廷忠(河南省光山县人)为妻。杨振德仍乐于为贫苦百 姓和亲友治病。
杨振德29岁那年,即1904年2月4日生了一个女儿,邓廷忠为女儿取名文淑,希望她将来 文静、贤淑。
文淑二三岁,父亲提出给她缠小脚,以便将来找个门当户对的婆家,母亲坚决反对,说: “我就是不让她嫁给守旧的人物。”她还反对为女儿包办婚烟,说要让女儿长大后自己选婿。
文淑三岁多时,父亲因得罪上司,遭受陷害,被充军到新疆,两年过后得来的消息是病死边陲。
杨振德在广西无法谋生,就带女儿文淑流落广州,半年后辗转到了上海。1910年,杨振德到北平一所平民学校任教,学校被反动当局查封后,她带文淑迁居天津,靠行医、教书为生。1919年,文淑以优异成绩考上师范学校。
年轻的邓文淑,在师范读书时正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她参加了革命斗争的行列, 改名为邓颖超,在天津女界,在学生运动中,成了一位知名人士。
邓颖超大姐与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认识,1925年在广州结婚。
注:选自《广西地方志》1995年第5期,原文标题为《邓颖超魂牵梦绕的南宁故乡情》, 选辑略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