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13 20: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寿寺修缮过程中,除了泥、瓦、砖、石等料,还会大量用到一种传统织物——麻。王淑珍解释,由于麻纤维具有拉力强、透气性好、防腐抑菌等优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砌墙、抹靠骨灰、屋面苫背等,麻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
众所周知,麻的种类有很多,万寿寺修缮用的是哪种麻?这个问题给王淑珍添了不少麻烦。“师傅有口音,各处对于麻的叫法也不一样。”她笑着说,在北方,将汉麻也称为线麻、大麻、大青麻;在安徽称之为寒麻;在广西叫它火麻;在云南,叫它云麻。“古代建筑、纺织等用麻,一般就地取材。现代由于交通运输业发达了,麻的利用也就‘任性’了,可以根据不同品种麻的特性,材尽其用。”
在万寿寺的大修中,大显身手的麻有很多种。比如黄麻也称为络麻,主要供制作麻袋、麻布用,还可造纸、制绳索、地毯底布和窗帘、建材等领域。目前,我国70%黄麻从孟加拉国进口。万寿寺修缮工程中,屋面苫背用的多是经过处理的黄麻。
地仗也是用麻的“大户”。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质结构上覆盖一种衬底,以防腐防潮。而油饰彩绘都是在地仗上面进行的装饰。在地仗灰壳中,麻起到了增强拉力、防裂的作用。
开放亮点
万寿寺西路将首次开放
最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正式发布,万寿寺的保护利用也再次被提上日程。按计划,中路和西路的古建修缮有望在2020年完成,东路完成腾退后将启动考古等工作。
此前未曾露脸的西路一众古建有望揭开面纱。艺博的展览筹备也已经开始。
慈禧梳妆楼要“爬山”上楼
万寿寺西路有独立的南门,正对着长河。进入大门,古建筑被中间夹道一分为二,一边是寿膳房,一边是寿茶房,其后是皇帝、太后驻跸之行殿。再往后走,还有小亭、假山、游廊等建筑,大部分穿着绿色苫布制成的“外套”,等待来年进一步修缮。
相传,当年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她还曾经在这里的一栋小楼梳妆过,因此被称为“梳妆楼”。这栋楼此前一直处于非开放区,目前已经进入“精装修”阶段,屋顶、瓦面和廊柱等基本已经恢复健康。值得一提的是,这栋楼的设计很巧妙,一层上二层屋里没有楼梯,要通过楼外两侧的爬山游廊直接进出二层。
寿膳房和寿茶房有望夜游
“今后,艺术博物馆要开放更多文化空间,让更多文物古建合理利用起来,让更多观众可以共享优秀传统文化。”王丹说,除了举办展览,也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些举办茶会或雅集的小型空间。一旦西路最靠近河岸的寿膳房和寿茶房具备开放条件,博物馆一定会把此处向公众延时开放,为北京夜空添“亮”,为市民的休闲生活添“彩”。
另外,开放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将更加活跃创新,比如结合博物馆特色开办木工工艺和染织工艺等传统手艺传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