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393|回复: 26

北京百年老照片--今昔对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9 12: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边的是教会医院,道济医院。前身是长老会在1885年建于交道口北二条的女子医院和1901年建立的安定医院,1917年两院合并为道济医院。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六医院。西面的大门仍留着早期“安定医院”的匾额(和那个神经病院没关系)



今天的交道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海

老照片能看见远处的西直门(应该是吧)








左边的大屋顶是小西天,后面是万佛楼,右边是五龙亭










老照片里有万佛楼,新照片里有总参大楼;老照片的五龙亭有窗户,新照片的五龙亭有栏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安门

由Gamble SidneyD拍摄于1917-1919年左右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为面阔七间的宫门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顶。同时改名为地安门,与南面的天安门相对,寓意天下安定。地安门外观相对低矮,与南、北高耸的景山和钟鼓楼相呼应,形成了北中轴线的起伏韵律。它的南面是富丽堂皇的宫廷殿堂,北面是烟火升腾的市井民间,大门内外泾渭分明。





地安门

由Gamble SidneyD拍摄于1924-1927年左右

上图中拍摄于1917-1919年左右地安门两侧的皇城北墙还保存完整。





今天的地安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川丘水 于 2018-6-29 12:56 编辑





三座门大街(东)

1955年1月北海三座门因为阻碍交通的原因被拆除,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广阔的停车场和大马路。幸好还剩下北侧的两小段红墙,标示着三座门曾经的位置。此后三座门大街并入景山前街。一切都留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







两张老照片都是Dmitri Kessel于1946年在团城上拍摄。三座门楼之间墙上的方形门洞是民国时期开的,目的大约是为了改善交通









三座门是一个内容及其丰富的词,老北京城里被称为三座门的地方有多处。但是叫作三座门大街的只有一条,西起北海东三座门,东至大高玄殿。
东三座门位于北海团城以东。相应的,北海大桥西端文津街上的称为西三座门。东三座门有东西两道,每道门上并列有三座方形琉璃门楼。两道门之间分别是北海的桑园门和中南海的蕉园门。当两道门关闭时,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方便宫廷人员往来于北海和中南海之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川丘水 于 2018-6-29 12:54 编辑




上面这张拍摄于1898-1901年的老照片非常珍贵,不仅看到了筒子河畔的内皇城城墙,而且在城墙与景山前街的交汇处,还有一道三座门。这道门不是北上东门,北上东门在照片的右下角。名称待考


内皇城
在北京的皇城和宫城(紫禁城)之间,还有一道鲜为人知的内皇城。以下文字摘自善士元先生的《故宫史话》一书。
皇城城墙在明清两代都是两重,所谓外皇城和内皇城。……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一方面在紫禁城和各离宫间起隔离作用,另一方面又使紫禁城和皇城之间增加一道防线。内皇城南起太庙和社稷坛墙,东、西、北三面各辟三门,即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除此以外,在内外皇城的相对城门之间,再增筑一个城门。如东上门和东安门之间,有一个东中门;西安门和西上门之间有一个西中门。由于北安门和北上门之间相隔一个景山,所以北中门设在景山之后,在今地安门大街南端的丁字路口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川丘水 于 2018-6-29 12:52 编辑




五色土坛是社稷坛的核心,也是北京最富于象征意义的景观之一。坛台高三层,上面铺设五色土:中黄、东青、南朱、西白、北黑,与五行相符。象征皇权居于中央,掌控普天之下的国土,永保江山社稷。正中的土里半埋有一块上锐下方的社主石。坛台外围建有琉璃砖砌筑的壝墙,每一面的颜色分别和五色土的颜色相同,光彩夺目。四面正中各开棂星门一座。

这张老照片由山本讃七郎摄于清末,可以看到当时的五色土填充得非常饱满,社主石上覆有木盖,与《清会典图》中的记载相符

五色土坛北面有黄琉璃瓦歇山顶拜殿一座,为明代遗构。这里是祭祀日遇风雨时的行礼之所。无风雨时,为设置御幄的地方。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后,灵柩曾安置于拜殿中,在此举行公祭。1928年改建为中山纪念堂,檐下悬挂“中山堂”匾额




这张照片选自1939年日伪时期出版的《北平景观》一书,当时中山堂被迫改名“新民堂”,“以为召集市民讲演新民主义之用”,新匾额由恽宝惠题写。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山堂恢复原状。1949年以后,这里曾召开过多次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6年,为拓宽景山前街,北上门被拆除。
第一张老照片由Dmitri Kessel拍摄于1946年,是站在神武门前由南向北拍摄的,高大的北上门将后面的景山门完全挡住。



第二张是从景山万春亭上向南俯视,可见看出北上门和景山门尽管形制相似,但是尺寸明显大了不止一号。


结合其空间位置来看,北上门名为故宫北外垣门,实为景山南外垣门;名为“北上”,实为“南下”。有观点认为,北上门所在的位置为金代太宁宫的紫宸门,元代改建为大内夹垣北门,更名北上门。到了明清时期,保留了北上门之名,但是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出于环境与风水的原因,北上门始终保留了面南的朝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2: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川丘水 于 2018-6-29 12:48 编辑



东安里门   第一张老照片是1901年小川一真站在皇恩桥的桥面上拍摄的

在一些不太专业的图书和媒体上,老照片中的这座门被误标为东安门。事实上这是东安里门





东安里门  第二张晚一些,摄于1909年,作者是美国地质学家Chamberlin,Thomas Chrowder。尽管东安里门已经片瓦无存,但是有了东安门遗址和东华门做参照,在原来的拍摄位置上旧影重现还是可以实现的


东安门是皇城的东门,与紫禁城的东华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的东安门位于老照片里东安里门的位置,在玉河的西侧。明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东墙移至玉河东侧,东安门也随之东移。这样玉河被圈进了皇城里,成为皇家专用的水道。原来的东安门旧址改建为东安里门,为三座方门形制。两门之间有跨河石桥相连,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上砌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1912年袁世凯策动曹锟发动“壬子兵变”,东安门在混乱中被烧毁。1926-1927年间东安里门与皇城城墙一起被拆毁。 2001年皇城根遗址公园建成,施工中发现的东安门遗址得到了原地保护展示。 东安里门的遗址应该还埋在马路下面。







东安里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9 13: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很用心,高楼攀比风气里的一股清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7 20:51 , Processed in 0.069679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