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0225|回复: 63

[数据时讯] 重要!一波城建大料来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18: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01 编辑

2017年第8次专题会会议议程

一、汇报项目

1.洛阳市机场西路提升改造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2.关林收费站与古城东路、开元大道连通优化提升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3.东环路北段建设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4.洛阳市滨河南路(新街桥-东环路)设计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5.学府街(伊洛路~站前西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6.洛吉快速通道原国道310至孟津S312段提升改造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7.兴洛湖公园设计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8.轨道交通二号线站位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9.东环路桃园污水泵站项目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10.万安山温泉引水工程路由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11.洛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2016-2020)

(汇报单位:市城管局)

12.牡丹阁项目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13.定鼎门街通衢路“体育文化公园”(即定鼎门南广场)项目设计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14.白马寺释源广场设计方案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15.城市道路设计导则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16.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办法

(汇报单位:市规划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8: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02 编辑

一、洛阳市机场西路提升改造方案

(一)基本情况:现状机场路东起王城大道、西至小浪底专线,全长6公里,红线宽40米,为双向四车道三幅路断面。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机场路的定位是城市主干道和空港产业集聚区内部的重要交通走廊,既承担着洛北板块西北片区的货、客运通道功能,也是机场枢纽辐射联络周边县(市)的重要纽带。周边现有机场路、王城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和西南环绕城、连霍等高速公路。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机场路的现状与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特别是根据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及重大专项,将建设洛阳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因此,对现状机场路进行提升改造势在必行。

(二)设计内容:本次改造拟将现状机场路向西延伸4.4公里至新G310,全长10.4公里。改造方案主要分为3段:

①王城大道至华山路段,全长3.5公里,规划定位为枢纽快速联络线,已纳入王城大道快速化改造范围,按照65米红线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高架快速路。同时,在王城大道交叉口设置枢纽立交,在华山路口预留上、下匝道,远期与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送站平台对接。②华山路至西环路段,全长4.1公里,按照65米红线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在西环路预留全互通立交用地。③西环路至新G310段,全长2.8公里,按照30米红线、双向六车道高速引线标准建设。利用新310单喇叭立交和连接线道路线形,直接接机场路连接线,在机场连接线南侧设置双喇叭互通立交收费站,实现机场西路、西环路和新310快速进出宁洛高速的需求。


附件1: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8月14日,该方案召开专家论证会:

1.快速路和主干道调整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建议和上位规划进一步对接。

2.道路设计方案应和周边用地统一规划、综合布局,加强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应和机场枢纽规划方案进行衔接,统筹考虑与高速收费站、西环路等周边道路和轨道交通线路的关系。


附件2:书记专题会意见:

2017年8月10日,会议意见如下:

1.原则同意机场西路的路由、断面、立交布置方案。

2.抓紧实施,争取在年底前开工建设。

3.进一步与机场枢纽对接。

因机场枢纽规划正在编制,需待机场枢纽规划完成后再确定华山路段的具体方案。


目前设计方案已按会议要求进行了补充完善。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8: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04 编辑

二、关林收费站与古城东路、开元大道连通优化提升方案

(一)基本情况:二广高速关林收费站位于洛阳关林经贸开发区与伊滨区之间,是二广高速进出城市区的重要门户节点。收费站周边的古城路、东环路和开元大道均为洛阳市的骨干道路,关林收费站与上述道路的快捷联通,对改善洛阳对外交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点拟按照交通综合枢纽的标准进行改造建设。

(二)设计内容:

1.关林收费站西接口:关林收费站与二广高速联络有三个方向,即古城路、东环路和开元大道,联络古城路方向造价较高,联络开元大道不满足交通需求,因此关林收费站拟向西南改移,设置下穿通道接已建成东环路东西联络线,本次拟向南新建单喇叭互通立交与开元大道对接,通过定向匝道接东环路联络线,向北利用古城路枢纽立交与古城路对接,通过上述互通立交形成组合立交,实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互联互通。

2.东环路南延长线:东环路古城路至开元大道段规划路由穿越城角村,为减少拆迁,同时加强远期洛北城区与伊滨区的交通联系,本次将东环路与规划二广高速西辅道跨河桥合二为一,与关林收费站综合枢纽同步建设,向南预留跨伊河桥通道,远期接玄奘路。


附件1: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8月2日,该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会:

1.李城路和南环路确定为城市快速路,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设计红线宽度60米及道路断面是合理的。需要增设渐变段处应增加道路红线宽度。

2.原则同意李城路南段主线与相关道路交叉处采取下穿方案和李城路与古城路立交设计方案。

3.建议李城路南段自古城路立交桥向南延伸至开元大道,并向西沿开元大道至开元大桥段作为快速路段。

4.在方案三的基础上,完善李城路与高速口立交、李城路与开元大道立交的设计方案。对现状开元大桥立交进行优化设计和适当改造,按快速路标准增加道路交叉口定向匝道,确保主流向车流快速顺畅通行。

5.继续深化道路设计方案,完善公交港湾、路口渠化等设计内容。

6.增加海绵城市设计专项章节。

7.处理好与相关市政管线的关系。


附件2:书记专题会意见及采纳情况:2017年7月19日和8月5日书记专题会主要意见如下:

1.原则同意关林站枢纽立交方案,要求提高标准一步建设到位,不留遗憾;

2.进一步优化东环路南延长线的路由,减少对伊河南岸建设用地的影响。


目前设计单位已根据专家意见及书记会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优化。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8: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06 编辑

三、东环路北段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东环路是我市“井字+环线”近期快速路网的组成部分,东环路洛北段受回洛仓遗址限制,原规划路由难以按照快速路标准建设,因此结合东环路涉铁段工程建设,提出了沿现状洛常路向北衔接新G310的建设方案。

(二)设计内容:

1.研究范围:东环路洛北段南起李城桥,北至新G310,长9.5公里。其中李城桥至启明东路段已经通过规划委员会审查,本次研究范围为启明东路至新G310段,长7.8公里。

2.道路横断面:根据建设条件和交通需求差异,本工程分三种断面实施。(1)启明东路至老G310段,长1.0公里,该段为涉铁段,仅建设高架路,不再建设地面辅道,高架设置双向6条机动车道和每侧4米非机动车道和3米人行道,高架结构宽度40.6米。(2)老G310至二广西辅路段,长3.0公里,按照高架快速路标准建设,红线宽度60米,高架双向6车道,地面辅道为双向六车道,两侧设置4.5米人行道和4.5米非机动车道。(3)二广西辅路至新G310段,长3.8公里,红线65米,按照地坪式快速路标准建设。


3.节点方案:启明东路至新G310段沿线共4座互通立交。

(1)老G310立交。全互通立交,地面保留信号控制路口,满足周边地块机动车和慢行交通通行,老G310位于地面二层,东环路位于地面三层。

(2)瀍涧大道立交。由于与老G310立交较近,该立交规模受限,采用部分互通立交,地面保留信号控制路口,东环路位于地面二层,瀍涧大道位于地面三层,该立交共设置4个方向的右转匝道以及西往北、南往西2条左转匝道,北往东和东往南左转可通过地面信号路口通行。

(3)二广西辅路立交。(预留)全互通立交,地面保留信号控制路口,二广西辅路位于地面二层,东环路位于地面三层。

(4)新G310立交。(预留)全互通立交,利用现状新G310上跨洛常路的跨线桥,保持东环路在地面,新G310位于地面二层,立交匝道主要位于西侧,为东侧二广高速加宽预留空间。


附件1: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8月15日,该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会:

1.城市环路路由应遵照方便快捷、节约成本的原则进行设计。东环路路由不应过多向东北方向延伸,应尽早左转与城市北环路连接。

2.尽量调整国龙未建用地,避开回洛仓,在原规划路由基础上适当调整。

3.亦可以瀍涧大道东段作为东环、北环连接线,优化该路段线形。

4.供热、供电、燃气、供水管线需进一步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建议市政管线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附件2:书记专题会意见

按照2017年7月19日书记专题会优化立交方案、深化周边路网衔接方案的意见修改后,东环路北段建设方案通过于8月5日通过书记专题会审查。

目前方案已按照专家意见及书记专题会要求进行优化完善。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8: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07 编辑

四、洛阳市滨河南路(新街桥-东环路)设计方案

(一)基本情况:滨河南路规划范围:西起伊尹大道,经西苑桥、龙门大道、新街桥、李楼桥至汉魏大道,全长约23公里,目前新街桥以西段已基本建成。本段滨河南路西起新街桥,东至东环路,全长3公里。道路建成后,将实现洛阳市主城区范围内滨洛河道路的环通,减轻城市区其他东西向道路的交通压力,市民进出洛浦公园将更加便捷。

(二)设计内容:本段滨河南路建设标准:在新街至李楼桥段按照交通性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h,车行道为双向六车道。规划红线宽度为60米,近期红线实施宽度为44米,两侧各控制8米绿地。沿线设计要素主要有①新街桥:新街桥与滨河南路采用半苜蓿叶互通立交,本段滨河南路需要和在建新街桥匝道衔接合理平顺。②距堤脚距离:本段滨河南路靠近洛河南堤,根据《洛浦公园管理条例》道路与堤脚之间保留适当绿化距离。③焦柳铁路:本段滨河南路穿越焦柳铁路,设计时拟合理调整路线和道路断面规避及保护铁路桥墩,使道路顺利下穿铁路,另需新建20米铁路箱涵一座及引线U型槽。④东环桥:与在建东环桥及匝道合理衔接。⑤沿线拆迁:项目需拆迁万年青村和李楼村大量民房,因此需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拆迁。

附件: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8月14日,该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会。会议意见主要有:

1.建议滨河南路与东环路立交桥按照全互通进行方案设计、预留用地、分期实施。焦柳铁路东侧,调整右转车道和左转车道在道路断面中的位置。

2.优化滨河南路道路断面设计,缩减中央绿化带和人行道的宽度,增加机非隔离带的绿化带宽度,在路外绿化带中增设人行绿道。

3.处理好滨河南路与里坊区现状村道、里坊路、其他规划道路及南市的关系,加强与隋唐里坊区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对接。

4.供热、供电、燃气、供水管线需进一步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建议市政管线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目前已根据上述意见进行方案优化。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8: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09 编辑

五、学府街(伊洛路~站前西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况:学府街为洛龙区南北向主干路,北起古城路,南至站前西路,全长约4154米,本次设计学府街为伊洛路至站前西路段,全长284.56米。

(二)设计内容: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排水、电力、照明和绿化专业。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和洛阳市的规划要求,同步布置市政管线和其他配套管线。

道路定线原则:道路中心线根据《洛阳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定线,在与现状及规划路交叉口处进行交通渠化设计,并依据《洛阳碧桂园天誉花园项目总平面图》为其预留路口。

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纵断面设计主要参考现状伊洛路道路高程、《洛阳碧桂园天誉花园项目总平面图》提供出入口高程、站前西路初步设计高程及沿线自然地面标高情况进行设计,本次设计学府街最大纵坡为0.83%,最小纵坡为0.3%。

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该段学府街横断面根据评审会专家意见,按远期双向六车道断面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一次实施到位,具体划分为:4米(人行道)+2米(绿化带)+5米(非机动车道)+3米(机非分隔带)+11米(机动车道)+5米(中央分隔带)+11米(机动车道)+3米(机非分隔带)+5米(非机动车道)+2米(绿化带)+4米(人行道)=55米;
路面横坡:机动车道:1.5%;非机动车道:1.5%;人行道:-2%。

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和洛阳市的规划要求,布置市政管线和其他配套管线。

交通:根据道路性质及使用要求,结合近远期交通预测分析,进行道路标线和信号控制等设计。

雨水:本次设计两道雨水管线,转输站前西路部分路段的雨水。根据现状地形地势,雨水排入伊洛路雨水系统,设计管径d1200,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要求,道路绿化带设置成下沉式绿化带。

污水:本路段布置两道污水管线,根据现状地形地势,污水排入伊洛路路污水系统,设计管径d600。

给水:由于给水管线不属于本次设计内容,按照《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设计规范》(GB50974-2014)规定,给水工程实施时应配套市政消火栓等消防设施。

电力:本次拟建电缆沟位于道路东侧,根据洛阳市城市电缆沟规划图并结合周边环境,电缆沟尺寸定为B×H=1.2米×1.8米。

照明:根据道路等级设置路灯。

绿化:本段学府街绿化设计主要考虑和北段现状学府街绿化设计进行衔接,参照北段现状绿化情况优化设计,绿化范围为中央分隔带和两侧分隔带及人行道绿化带。


(三)存在问题:根据洛阳市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学府街北起古城路,南至伊洛路,规划红线宽度55米,本次设计方案超出四期总规规划范围。

附件: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6月28日,该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会论证:

1.结合交通需求,道路断面机动车道按双向六车道设置;

采纳情况:机动车道已按双向六车道设计。

2.建设港湾式公交车站,优化站点位置;

采纳情况:已采用适当压缩人行道方式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3.合理确定出入口宽度,并设置加减速隔离带;

采纳情况:已核对周边项目情况进行了落实。

4.落实海绵城市设计要求。

采纳情况:已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补充完善。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8: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13 编辑

六、洛吉快速通道原国道310至孟津S312段提升改造方案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起点为原310国道与定鼎路交汇处,向北依次经老城区、洛北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朝阳镇、孟津县城新区,终点为孟津县省道312交叉口北,路线全长12.3公里,其中老城区段2.2公里,孟津县段10.1公里。洛吉公路现状为26米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规划全线按双向六车道快速路改造。

(二)总体改造方案设计

1.技术标准。本次提升改造技术标准为:主辅分离双向六车道全立交全互通的一级公路,设计时速80公里/h;路面宽61.5米,中央设0.5米混凝土防撞墙,两侧各12.5米行车道+3米绿化分隔带,各12米辅道和3米人行道,全线沿现有路中心双侧加宽。

经对原路进行分析,该公路平纵指标及路面宽度能够满足改造后主车道技术标准要求,因此,本次改造不对主车道进行大的改造,只对个别节点根据需要将主线抬高或下挖。从安全和行车角度考虑,取消原2米中央分隔带,改为0.5米混凝土防撞墙。

2.交通量预测。通过OD调查和分析,目前日交通量为1.62万辆,项目改建后能够满足6万辆日均通行量,满足未来20年内车辆通行需求。

3.互通式立交。为满足快速通道的功能,本次改造沿线增加互通式立交8处,分别为北环路(老310)互通、连霍互通,新310互通、朝阳镇区互通、大姚凹互通、孟津瀍河大道互通、孟津汉魏大道互通。其中,北环路(老310)互通由城建部门负责实施,孟津界段利用原互通连霍互通1处,新增互通6处。

4.简易立交。起点至新310段为方便沿线企业、村庄车辆横穿、掉头,现有主路不动,根据地形地势增设简易车行下穿通道2处和上跨天桥2处,其中孟津段2个通道和1个天桥。

5.人行通道天桥。全线为方便行人通行沿线布设8个人行通道或天桥。

6.市政配套设施。本项目位于城镇规划区,按规划全段配套建设雨污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管线、公交停靠站等市政设施。“引热入洛”管道布设于路东距中心38米绿化带内。

7.工程估算。本次改造孟津段估算工程总造价9.5亿元,其中建安费7亿元,征地拆迁及其他费用2.5亿元。


(三)关键节点情况

本次改造关键节点有8处,具体情况为:

1.北环互通:该互通立交由城建部门负责,现在方案为5路交叉半定向的变形苜蓿叶互通。

2.新310互通

该处洛吉下穿被交道新310国道,现状为分离立交。考虑新310在洛阳市东西向交通主干线的重要性,该处需布设枢纽式互通,同时结合前后互通距离和地形地势该处互通采用双喇叭式枢纽互通。

3.朝阳镇区互通

该段位于新310和连霍高速之间,长1.4公里,现状公路穿越朝阳城镇区,并与白常路、老洛孟路、环镇东路3条镇区道路交叉,设2个红绿灯口,横向干扰严重。经多方案比较并征求当地意见,拟采用主线下挖,交叉口处设2座箱式桥,两侧设12米宽辅道,在桥上与被交路平交。

4.连霍互通

现状该处为洛吉下穿连霍高速的收费式双喇叭互通,现有互通已满足交通转换需求,拟对互通不再改造。仅洛吉路进行加宽。受连霍主线桥下净宽限制,并考虑该段两侧居民及企业很少,在保证主车道双向六车道的前提下,将该处辅道人行道压缩为3.5米,全宽35.5米。

5.孟津大姚凹互通

连霍互通北侧洛吉公路穿经大姚凹和煤窑新村2个新农村建设区,现状道路地形低洼,两侧建筑密集距离公路很近。被交道为2条县乡路,100米内设2个红绿灯平交口。改造方案为主线抬高设150米高架桥,两侧设12米宽辅道,在桥下与被交路平交。

6.孟津瀍河大道互通

该处是孟津县城的主要出入口,现状为瀍河大道、朝阳大道和洛吉路的3路交叉,主线为1个T形红绿灯平交口,西侧设1个椭圆形大转盘,交通组织较乱。且该处位于丘岭顶地势较高,两侧下坡较陡。因此根据地势该处互通方案采用环形互通,主线下挖设箱式通道,两侧辅道在通道上与2条被交路组成大环岛,实现交通转换。这样原环岛保留,取消了红绿灯。

7.孟津汉魏大道互通

该处现状被交路为孟津汉魏大道T形平交,东侧地势较低。因此该处改造方案洛吉主线标高不变,被交路汉魏大道中心2个车道下挖下穿洛吉主线,通过东侧匝道上下洛吉,西侧汉魏大道通过辅道与洛吉辅道平交。

8.S312互通
该互通立交为本次改造终点立交,考虑到交道S312沿黄线为孟津县东的主要出入通道,因此该处按互通立交考虑。现状为十字平交口,该处地势也较高。互通改造方案为菱形互通,洛吉主线下挖下穿被交道S312,两侧辅道在桥上与S312平交。

(四)绿化亮化情况

1.绿化情况。根据沿线道路、城镇分布,全线绿化分段布设如下:

①新310以南段

主辅分隔带绿化骨干树种选用银杏、白皮松。下层的灌木采用红叶石楠、桂花、棣棠、连翘等。

人行道行道树选用国槐。

人行道以外的19米基础绿化带,结合道路填挖方设置微地形,基调树种:桂花、红叶李、石楠、广玉兰、加拿大紫荆、连翘、五角枫。

另一方案在路侧19米绿化带内设置人行步道,步道两侧增加观花植物,并增加植物层次。

②朝阳镇区及大姚凹段

人行道外不设绿化带,在主辅分隔带内骨干树采用刺楸,下层采用紫薇、树状月季以及海桐、黄馨等组团搭配。人行道行道树采用重阳木。

③瀍河大道以北段

主辅隔离带骨干树种采用千头椿和大叶女贞,下层采用蓝叶忍冬、绣线菊、金边黄杨、石楠等。
人行道行道树采用苦楝。

路侧29米绿化带背景树采用白腊、枫杨、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形成外侧隔离,前景的景观树采用合欢、垂丝海棠、白皮松、日本樱花、碧桃、火棘、南天竹、凤尾兰等结合地形组团种植,重点地段放置置石。

另一方案在路侧绿化带内设置人行步道,局部设计小广场、花架等休息设施。设施周边重点布局春花及宿根植物,增强观赏效果。

2.亮化情况。全线设置路灯照明,下穿通道设全天照明,互通区设区域亮化。
附件: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 7月 19日,该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会论证:

1.进一步结合周边道路两侧相关规划及现状情况,做好远期规划节点预留。补充完善快速路设计的相关技术指标要求,根据道路交通量预测,确定道路、立交匝道的断面宽度、设计时速等指标。根据道路周边用地情况,预测人口规模及相应市设施的需求负荷,明确道路配套市政管网的管径和间距等要求。

2.设计图纸应补充道路交叉口断面、公交车站、立交上下匝道等内容。

3.增加海绵城市的章节,按照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深化设计方案。增加水土保持方案的相关内容,明确防洪评价标准。

4.补充下穿箱函的断面设计,充分考虑行人及农用生产车辆过街通行的需求等相关内容。

5.补充道路隔离带以及两侧绿化带设计内容,明确绿化树种、间距等。

目前设计单位已按专家会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6 18:57: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孟津区划调整前,空港产业区应该暂时有市区代管,升级洛阳工业园区和空港产业区成立副厅级空港开发区,由市政府排出机构直接管理。空港区所有规划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标准,与市区规划对接,现在的空港区标准太低,仍然是按照乡镇级别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8: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14 编辑

七、兴洛湖公园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况:兴洛湖公园建设项目位于洛阳市十字景观轴,是洛阳市时代轴线上一处重要节点,项目南接洛阳龙门高铁站,北连开元湖音乐喷泉及泉舜购物中心,东西两侧为大型居民住宅小区,该项目位置特殊,地位重要,承担着对外展示洛阳城市形象,对内服务群众休闲健身活动,连接城市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城市功能分区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项目东至兴洛东街,西至兴洛西街,北至牡丹大道,南至通衢路,南北方向跨翠云路、关林路、香山路、伊洛路四条城市道路,项目总用地面积3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含土方工程、绿化种植工程、园路广场工程(含亲水栈道及平台)、水系驳岸工程、园林景观小品、景观给排水及照明工程等。

(二)进展情况:该项目于2015年12月28日开始启动,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进行设计。2016年8月至10月,李亚书记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了书记议事会,听取了项目的设计成果汇报,要求项目在设计主题、水面控制、服务设施设置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项目规划方案于2016年12月7日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2017年2月24日,该项目施工开标,3月10日进场施工。目前土方、地形、园路、广场、喷灌、植物种植已完成80%,正在进行广场、铺装和木栈道施工,同时办理项目公厕管理房、照明、垃圾、坐凳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招标手续。

(三)项目提升要求:2017年6月17日,市委书记李亚同志调研城建重点项目,对兴洛湖公园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王琰君同志立即召集园林、水务、财政等部门召开兴洛湖公园建设专题会,明确市园林局负责景观绿化提升,市水务局负责南段地块的水系建设。会议要求兴洛湖公园景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项目由中央生态公园(景观四支渠二期)更名为兴洛湖公园;二是在南段朱雀广场增加入口景石并雕刻公园名称,形成标志性的入口区域景观;三是结合景观增加常绿植物、色叶植物、乡土植物,增大绿量;为打造良好的冬季植物景观效果,此次景观提升对各个标段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各标段常绿植物占比明显增加,调整后整体乔木常绿落叶比约为6:4。主要增加常绿乔木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广玉兰、大叶女贞、石楠、桂花、枇杷、红叶石楠树等;四是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对广场、树穴进行透水改造;五是优化木栈道线型,增加适宜岛屿的可进入性;六是结合现状地形及园路,优化调整南段地块水系形状,形成四个水面,并调整水系周围植物搭配,增加特色植物园,结合水系打造以月季、牡丹、海棠及琵琶为主题的特色观赏园,突出开花植物的同时强调常绿背景,形成花香阵阵、落英缤纷的水岸花园;七是重新优化南段入口朱雀广场方案,增加景石,广场种植池调整为魔纹花坛并取消花坛中的树阵,在广场外侧设置单排九根图腾柱;八是以人为本,结合游园路线设置可供游人休息、可避风雨的廊架、观景亭。


附件: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7月26日召开该项目专家评审会:

1.原则同意兴洛湖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方案,总图应进一步进行深化。

2.植物形态定位应与城市中轴线的定位及空间尺度相匹配,以乔木为主,配以地被植物,并应有适量的牡丹种植规模。

3.适当配置亭、廊,处理好亭、廊的位置、体量以及形式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关系,体现出洛阳文化特征。

4.应突出生态停车场特征,增加乔木种植。

5.各地块水面南北两端增设东西向的联系通道,体现人性化设计。

6.现方案南段地块水面分散,布局凌乱,应予以调整,加大水面规模,取消水面内的岛屿,体现兴洛湖的定位特征。入口景观可进行多方案比较。
依据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和专家评审意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洛阳市古建园林设计院对设计方案作出以下优化调整。

1.总体平面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景观元素进行系统化调整,详细标明每一地块所提升项目。

2.为达到丰富的四季景观效果,丰富植物群落,现做出以下调整:优化每片区植物景观结构,增加常绿植物、色叶植物;适当点缀乡土树种、长寿树种,包括柿树、枣树、皂角树、朴树等;增设常绿行道树,对落叶行道树下增加常绿灌木(红叶石楠球);整体常绿落叶植物数量比达到6:4。               

3.考虑到公园纵深尺度较大,受到城市道路分割,因此在5大片区内恰当的位置增设7处休闲廊子,一组花架,4个亭子,采用唐风韵味,符合洛阳城市文化定位。

4.区域内两百多个停车位统一采用透水材质(植草砖),行车道采用透水混凝土,车位之间种植遮阴乔木(法桐,广玉兰)。

5.五个片区内各地块水面增设联通栈道,使每个区域都能各自形成环路,在景观节点上设置观景平台和休闲亭。

6.在原方案基础上南段水面系统调整,原来的栈道改为园路,形成四个统一整体的水面,取消了岛屿形式,水岸采用生态处理;全园园区入口采用植物景石搭配的形式处理入口景观节点,有两个精选方案可做比较。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28 编辑

八、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09年完成了《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

2011年1月至9月,开展了城市综合交通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号线和2号线的预可行性研究及近期建设规划和客流专题的研究编制工作。建设规划编制同时开展了环评、文物保护等专题研究工作,并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2014年11月建设规划通过中咨公司评审,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6年8月,洛阳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

2017年5月,完成2号线一期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并以此开展工可专题报告的编制及报批工作,同步向省发改委沟通工可报审事宜。

(二)项目概况:

洛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贯穿洛阳南北发展轴,覆盖城市北部、东南部主要客流走廊,衔接洛阳火车站、洛阳龙门高铁站两大对外交通枢纽,串联国家牡丹园、中国国花园、市体育中心、博物馆、隋唐城多个客流集散点,缓解跨铁路、洛河的交通压力,支撑了城市发展格局。

2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国家牡丹园附近的经三路站,沿老G310、国花路、解放路、隋唐城路、王城大道、开元大道、永泰街、站前路、伊洛路敷设,止于伊洛路与龙门大道交叉路口的龙门大道站,线路长约18.2公里,均为地下线。2号线一期工程采用B型车6辆编组,共设车站15座(其中换乘车站3座),平均站间距1.24公里;设一座车辆段(刘富村车辆段),位于线路终点;共用1号线牡丹广场主变,新建开元大道主变,兼顾向3号线供电;线网设一处控制中心,由1号线代建。在瀍东设置一处接机车厂联络线;九都西路站至博物馆站区间在洛河南侧设置区间风井一座。

(三)各站点情况:

1.经三路站:经三路站位于连天线(老G310)与经四路交叉口东侧,车站沿连天线东西向敷设,设置站后折返线。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470.80米,标准段宽度19.70米。车站共设置4个地铁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3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3.0米。

2.王城北路站:王城北路站位于连天线与王城北路交叉口,车站沿连天线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二层岛式车站,总长239米,标准段宽度19.70米。为避让连天线规划高架,车站偏道路北侧设置,站厅层被王城北路规划地下市政隧道分隔为两个厅。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2个消防疏散口及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3.1米。

3.机场路站:机场路站位于国花路与状元红路交叉口,车站沿国花路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三层岛式车站,总长210米,标准段宽度22.10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2个消防疏散口及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4.0米。

4.洛阳火车站:洛阳火车站位于解放北路与道南路的交叉口,车站沿解放北路敷设,与火车站交通枢纽实现对接。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200米,标准段宽度22.7米。车站共设置3个出入口、另有1个与枢纽相结合的通道、1个消防疏散口,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3米。

5.纱厂东路站:纱厂东路站位于纱厂东路与解放路十字交叉口处南侧,车站沿解放路南北向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三层岛式车站,总长155米,标准段宽度21.90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其中1个预留出入口)、1个紧急疏散口、1座无障碍电梯及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3.0米。

6.解放路站:解放路站在1号线已评审。解放路站位于中州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为1号线与2号线换乘站,两站均设单渡线,两线之间设联络线;1号线沿中州路设置在解放路西侧,2号线沿解放路跨路口设置,1号线与2号线“T”型换乘,同期实施。 2号线沿解放路南北向布置,为地下2层14米岛式车站;车站总长度(内净) 为508.5米,标准段宽度为21.3米,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1.102米。1号线共设置6个地铁出入口,4个紧急疏散口,15个开发出入口,九组风亭。

7.九都西路站:九都西路站位于九都西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南侧,车站沿解放路西侧南北向布置,车站主体东侧为牡丹大桥,北侧为九都西路下穿隧道及中州渠。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小里程端局部三层)岛式车站,总长192米,标段端宽度20.7米。车站共设置3个出入口、3个消防疏散口及1个预留出入口,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处覆土约4.6米。

8.博物馆站:博物馆站位于隋唐城路与隋唐园北路交叉口东北侧地块,车站沿隋唐城路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262米,标准段宽度21.7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及1部无障碍电梯,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1.5米。

9.隋唐城站:车站位于王城大道与隋唐城路交叉口南侧,周边地块结合车站设置地下物业开发。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设停车线。总长468.80米,标准段宽度19.70米。车站与西侧物业共设置10个出入口、10个消防疏散口及1个预留出入口,4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2.0米。

10.体育中心站:体育中心站位于王城大道与太康路交叉口西侧,车站沿王城大道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217.78米,标准段宽度19.7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3米。

11.开元大道站:开元大道站位于开元大道与通济街交叉路口,沿开元大道设置,与3号线平行换乘。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设联络线、单渡线。总长288.2米,标准段宽度46.9米。车站共设置6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及5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3.5米。

12.展览路站:展览路站位于展览路与永泰街交叉口南侧,车站沿永泰街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228.7米,标准段宽度19.7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4.2米。

13.关林大道站:关林大道站位于永泰街与关林路交叉口,车站沿永泰街南北向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208.200米,标准段宽度19.70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约为2.90米。

14.洛阳龙门站:洛阳龙门站位于龙门枢纽北广场下,车站沿送站高架桥呈东西向敷设。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354.94米,标准段宽度23米。车站共设置2个出入口及2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为1.2米。

15.龙门大道站:龙门大道站位于龙门大道与伊洛路交叉路口,车站沿伊洛路路中敷设,与4号线通道换乘。车站为明挖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总长525.26米,标准段宽20.3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1个消防疏散口及4个预留口,3组风亭。车站中心里程覆土3.4米。

附件: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详见附件《洛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意见及执行情况报告》。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9: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30 编辑

九、东环路桃园污水泵站项目

(一)项目概况

洛阳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6年8月下发了《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决定2017年全面启动实施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河同治”工程,实施建设城市区四河排污口截流工程,李楼镇区段洛河截污是工程的重要内容。为响应四河同治、控源截污的要求,同时配合东环路建设,解决东环路沿线村庄、企事业单位污水的出路问题,急需启动建设李楼镇东环路桃园污水泵站。

目前东环路道路工程及污水管线已基本建设完成,桃园污水泵站已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和审批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基本编制完成,项目选址拟征用地已经国土、环保、文物等部门批复,泵站急待建设。2017年2月中旬启动了该项目的规划选址论证研究工作。

(二)设计内容

桃园污水泵站最大建设规模不超过10000米3/d,建设用地规模应控制不超过600平方米。方案一选址在岳洛路以南、东环路与岳洛路交叉口以东约500米处,泵站建设用地面积560平方米(28米×20米),北侧围墙后退岳洛路红线6米,西侧、南侧围墙外控制10米绿带,东侧围墙控制绿带边界以土地权属为界,宽度6.86~7.86米,总控制用地为拟征地1620平方米。该方案在泵站布局、对周边交通影响、履行法规程序所需时间等方面更具优势,推荐作为选址方案。

附件1: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7月19日,该项目选址成果报告经专家评审会论证通过。专家会意见:

1.原则同意该论证报告中方案一的选址位置,并应与李城路扩建方案中相关道路路网相衔接。

2.补充国土、环保等相关单位意见,进一步规范设计图纸技术资料。

3.完善与李城路等周边市政管线相衔接的内容,补充污水流量计算依据和管网管径尺寸。

目前方案已经按照专家意见进行了优化。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9: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31 编辑

十、万安山温泉引水工程路由方案

(一)项目概况

根据《河南洛阳万安山示范区规划》,温泉小镇为规划十个特色小镇之一;同时万安山山顶公园诸多项目也需引入温泉水以打造完善的旅游产品。

(二)设计内容

1.万安山温泉引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含:
温泉取水工程和输水工程共两部分内容:取水工程:温泉井及其附属设施。温泉井出水量50米3/h,构筑物占地约270平方米;输水工程:输水管网长度约17.3千米。

2.输水管线路由大致走向为:

主干管从温泉井口敷设至玉林路,由玉林路敷设至孝文大道,并沿孝文大道向南敷设至玄奘路,在孝文大道与玄奘路交叉口处设置一根支管,该支管沿孝文大道与万湖路敷设,终点至万湖路与油赵路交叉口,将温泉水供给油赵路南侧温泉小镇用户;干管在孝文大道与玄奘路交叉口处沿玄奘路向东敷设至兴业西街,在玄奘路与兴业西街交叉口处向南沿兴业路、环山路敷设,终点至万安山山顶服务区用户。

3.本工程主要设备及附属设施设计有:

取水井至玄奘路与兴业路交叉口段(一期):取水井1眼(含配套设备),软化装置1套,蓄水池1个,定压变频泵4台(2用2备),管理房2间等。

玄奘路与兴业路交叉口至万安山山顶服务区段(二期):定压变频泵12台(6用6备),山顶设置蓄水池1座,加热设备1套,管理房6间等,每间管理房占地约30平方米。

附件1:专家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该方案于2017年5月16日经专家论证会评审通过:

1.该项目已由伊滨区管委会立项,原则同意项目路由方案(沿孝文大道、玄奘路敷设);

2.取水井占用学校用地需由管委会出具书面意见,并应取得采矿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加压泵站应取得供水部门同意意见;

采取情况:取水井占用学校用地已与管委会进行沟通,在下一步控规编制过程中予以用地落实。在项目实施前取得采矿、供水、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审批。

3.为保证绿化带植物成活,管道应加大竖向埋深,并做好绿化恢复;

采取情况:根据植物成活对温泉管线覆土要求,管线设计埋深已调整,并在设计当中增加绿化恢复措施。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9: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33 编辑

十一、洛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2016-2020)

(一)编制背景:随着我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工程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垃圾围城”现象比较突出,大量作为再生资源的建筑垃圾被填埋废弃,不但浪费了资源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解决建筑垃圾出路,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我市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豫政〔2015〕39号文件,明确 “到2016年,省辖市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到2020年,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县(市、区)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

2016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印发洛阳市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洛政办〔2016〕129号文件,明确“构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纳入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内容,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促进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2017年2月27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1)》明确“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园区项目,2017年6月开工,2018年6月竣工”。

2017年2月底,为落实省、市政府工作部署,促进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范有序推进,我局委托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洛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二)编制历程:2016年底,由我局牵头组织规划、土地、水利、环保、文物、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对城郊结合部拟选址建筑垃圾消纳场进行实地勘察,提出选址意见。综合各方意见,最终拟定了12个消纳场和1个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园区的选址作为专项规划的基础。

2017年初,我局委托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就《洛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2016——2020)》进行编制,并就规划构想等细节进行深入技术交流。规划院进行了现场查勘,并先后与我局、规划管理部门及各区进行多次沟通,3月1日,专项规划初稿编制完成。

2017年3月8日,河南省住建厅组织召开了专项规划专家评审会,河南省城乡规划院、机械工业第四设计院、市规划局、洛阳市城建院等相关单位参加会议,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评审会原则通过了该规划。

2017年8月3日,我局向市政府递交了专项规划批复的请示。市政府赵书政副秘书长批复按程序办理,请规划局出具意见。

(三)规划内容:专项规划对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相关政策及可借鉴经验进行了调研,并针对我市城市发展的特点,预测了未来建筑垃圾产生量和再生品的需求量,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划原则及目标、管理体系建设、相关利用技术与标准等进行了编制,按照分年度建设规划的原则,对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进行了规范。重点在高新区西沙坡村我局生活垃圾处理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年处置70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园区,在市区周边规划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12座,分别为洛龙区李屯垃圾消纳场、毕沟垃圾消纳场;高新区东沙坡垃圾消纳场、莲池沟垃圾消纳场、石庙底垃圾消纳场;老城区营庄垃圾消纳场、吕家湾东侧垃圾消纳场、盘龙冢垃圾消纳场;西工区王村沟垃圾消纳场;孟津县官庄村垃圾消纳场、伊滨区玄奘路南环线消纳场、伊洛大道东侧消纳场,设计总库容3048.58万m3。

附件:专项规划专家评审会意见及采纳情况

2017年3月8日,省住建厅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原则通过该专项规划。为进一步完善该规划,提出修改意见。

(1)规划审批前,应另行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单独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采纳情况:2017年3月10日,按照专家组评审意见,我局委托机械设计第四研究院编制了《洛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利用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3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4月18日进行了第二次信息公示;2017年5月4日,我局组织召开了洛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座谈会;5月底向市环保局提交了环境影响报告书; 6月28日,洛阳市环保局组织召开了《洛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利用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原则上获得通过。

(2)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建筑垃圾特性及政策导向,合理确定建筑垃圾产生量。

采纳情况:结合洛阳市目前实际发展状况及政策导向,补充完善建筑垃圾预测章节的相关内容,确保建筑垃圾量预测的科学化、合理化。

(3)结合城市建设时序,采取永久与临时,远期和近期相结合的措施,合理布置建筑垃圾消纳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采纳情况:已补充建筑垃圾消纳、资源化利用设施的临时选址内容,并分年度进行了建设规划。

(4)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要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并与所在区、县相关主管单位的进一步对接。

采纳情况:增加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对接内容,完善图纸基础资料,已与设施所在各区县进行了对接,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5)进一步核实相关数据,充实规划内容,规范文本表述

采纳情况:已更新2015、2016年洛阳市建筑垃圾产生量等相关数据,并按照城市专线规划编制要求,规范文本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34 编辑

十二、牡丹阁项目

项目概况:拟定建设位置在洛阳城市时代轴线南延长线的龙门西山上,是中轴线在龙门西山的制高点,四周视野开阔,未来将成为洛阳城市新地标。该项目位于洛龙区的龙门西山上,南靠龙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邻洛阳龙门高铁站,东西两侧为城市主干道。

进展情况:根据2017年5月9日龙门综合交通枢纽工作推进会要求,洛阳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旅发集团)要10天内完成腾龙阁(暂定名)初步方案。旅发集团于5月19日完成了腾龙阁项目三套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后经过多轮修改,共完成七套备选单体建筑设计方案。

七套备选方案中,建筑高度从33m到155.89m不等,建筑面积在2472.8㎡到16332㎡之间,包含庑殿顶、歇山顶与攒尖顶三种屋面形式。建筑设计遵循唐代木构建筑的规制,在平面及立面尺寸上按照唐代建筑常用的两个比例及两条控制线推算尺度;在空间使用上充分利用了传统木结构平座层的隐藏空间,最大限度的扩大使用空间,增强游客容量,其楼层逐层进行收分,屋檐叠层而上,顶层施采用传统建筑较高规格的重檐庑殿顶或歇山顶或攒尖顶形式,集合唐式建筑硕大的斗拱及深远的出檐特点,以突显阁楼气势。

2017年7月1日,市规划局、旅发集团共同邀请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恩,河南省博物院李传泽,市古建园林设计院赵炳坤、张江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自社、市规划院有关专家以及文物局、国土局、林业局、园林局等相关部门对项目方案进行论证。与会专家从建筑风格、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按照方案三进行深化。

方案三的建筑总高度81m(其中建筑单体高度72m,承台高度9m),整体造型呈四层重檐十字歇山顶殿阁形式,唐代木构建筑风格,“明四暗三”七层空间布局,凸显阁楼气势,立于其下给人展翅欲飞的视觉感观,建筑面积地上七层7834㎡,承台6084㎡,附属建筑亭廊阙楼面积1230㎡。


7月3日上午,旅发集团邀请河南博物院李传泽、市规委会李国恩,以及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都城博物馆、市规划局、洛龙区国土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专家赴龙门西山进行现场勘查,对选址进行GPS定位分析,并升放气球,到龙门南桥、龙门高铁站南北广场、市政府大楼等处,目测视觉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随后,旅发集团又会同设计单位与李国恩等专家多次深入沟通,对方案三进行深化和优化,经多次沟通,最终形成的方案基本情况如下:

腾龙阁建筑立于9米的汉白玉高台之上,建筑单体高度72米,阁楼总高81米。建筑遵循唐代木构建筑的规制及空间比例,其建筑平面采用金厢斗底槽的柱网模式布置成正方形,四面皆设入口,寓意迎四方来客,隐喻洛阳城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充满接纳与包容的城市。在竖向空间的设计上采用“明五暗四”共9层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了传统木结构平座层的隐藏空间,最大限度的扩大使用空间,增强游客容量。在立面效果上,阁楼楼层自下而上逐层进行收分,五重屋檐叠层而上,顶层施规格较高且相对华美的重檐四角攒尖顶形式,用以突显阁楼气势,集合唐式建筑硕大的斗拱及深远的出檐特点,立于其下给人展翅欲飞的视觉感观。总建筑面积15990.13平方米。

关于项目命名,论证会上专家认为“腾龙阁”的命名与洛阳的历史文化结合度不足,并稍显浮躁。专家组认为,项目命名既要彰显项目的重要性,又应充分反映洛阳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专家及有关人士提出一些新的命名,如:牡丹阁、龙门阁、九宫阁、九龙阁等,最后经过论证,初步推荐命名为“牡丹阁(暂定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9: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7-8-26 20:40 编辑

十三、定鼎门街通衢路“体育文化公园”(即定鼎门南广场)项目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洛龙区定鼎门街以东、龙门大道以西、通衢路以南、站前路以北,用地面积约22.47万平方米,本项目位于隋唐轴线的南端,是隋唐轴线的重要节点。在隋唐大轴线的框架内塑造具有历史意象和现代景观的定鼎门大街新轴线就是强化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大格局的必由之路。

(二)设计内容

1.规划目标:将定鼎门街南广场打造为具有洛阳历史文化特色的21世纪新地标,依托历史、展望未来,东通龙门大道,西联龙门车站,北望定鼎门,南眺大龙门,形成集市民活动休闲、感受隋唐历史、宣传洛阳文化多功能的体育文化公园。

2.功能布局:该公园由唐风楼阁、文化广场、景观绿地和运动公园四部分组成。

其中:唐风楼阁与文化广场作为4公里长定鼎门街历史文化轴线的南部节点,与定鼎门广场南北呼应,形成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联动。两侧二层唐风长廊因在城与伊阙之间,拟名望阙台(廊)。“万国”与“望阙”南北分别呼应洛城与伊阙,将隋唐皇家轴线全线连贯起来。平地起高的锦台增加阁楼的轴线序列感,同时形成整个公园的文化中心高地。广场景观植被采取高大乔木点植和草皮铺植方式,形成独特的唐风景观,为未来新区南部改造及轴线继续南延奠定空间秩序。

运动公园内综合性球类场地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及五人制足球等综合性球类场地,以及器材运动场地和儿童体育场地。将五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重叠布置,充分提高场地的利用率。运动公园周边围绕适宜于快走和跑步的柔性塑胶跑道。各场地间以自然绿岛、休息座椅空间及服务设施等多样化的功能区相分隔,保持场地的相对独立性。

景观绿地内布置由成本可控的波浪草坡和拥有许多可拆卸再利用的儿童娱乐设施和活动器械等构成儿童活动区。滑梯、“树叶”攀爬网、秋千、“花瓣”跳跳板、钻洞和“大莲蓬”、“青虫说”等以自然元素为设计灵感的互动装置或掩映在草坡之中。

3.视线及高度分析:以1.5米作为视线高度进行了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视线分析,最后确定楼阁高度跟龙门站站房高度相当,因其占地面积较小,不会与龙门站产生视觉冲突,反而可以强化高铁轨道沿线天际线。

4.公共设施设计:

规划区域内服务设施包括服务站、公交站、公侧、座椅、垃圾桶、路灯等服务设施应在设计上融入隋唐元素,用以传递历史信息。

该广场地面铺装宜采用砖石、砂石、木材等材质,形制上体现隋唐风格,与定鼎门广场相呼应。

运动公园内设置有公共座椅、公侧、垃圾桶、路灯等环境设施,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

公园外围沿线公交站台、路灯等点缀传统要素。

5.标识设计

一级标识:公园总体介绍,位于城市进入公园的各主入口。

二级标识:游览流线指引,位于各区域主要人群聚集点,一二级道路交汇点以及通往各主要景点的入口处。

三级标识:景点方向指引,位于各级园路、场地及景点,标识周边景点及配套功能点方向。

因此,规划设计采用在形态上呼应“唐风”,在布局和功能上着眼“现代”的思路。不仅为城市提供一处具有历史感的公共场所,也提供大众性体育活动设施的建设,以及绿化景观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了一处生态环保、亲民利民的开放性活动空间。

该方案已经洛龙区委、区政府多次讨论、研究。

按照会议安排,现提交规划专题会审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18:54 , Processed in 0.05320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