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9楼】
用精准的数学模型分析判断
除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之外,吴晨的工作还延展到大量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方面的课题,他和团队也被称为“中国城市设计的梦之队”。如何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去?又该如何去实现城市复兴的理念?这是他从2002年开始全面研究推广这一理论起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学术观点上,我强调中国建筑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传承。但是在实际的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中,仅仅依靠着传承这种道德层面的要求还是不能完成城市复兴这样一种使命的。”吴晨说,“在工作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有的城市规划为什么不科学,为什么会失败?事实上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决策分析与技术支撑平台,缺乏用更为科学量化的综合性数学模型去分析区域、城市与建设的动态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
吴晨告诉记者,目前常用的规划手段是不足以解决像京津冀与北京这样规模的城市群,或一座特大型城市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严峻挑战的。因此他带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团队与剑桥大学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合作者一道,在工作中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模型,他们将人口、交通、就业、土地等大数据在数学模型中进行计算,来预判未来城市发展的条件、机会和可能,他将这种模型命名为精准决策模型。
“在新的数学模型下,我们可以更为前瞻性地预测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个城市会以怎样的速度发展,政府需要匹配什么样的资源来进行支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精准决策模型。”吴晨介绍,原来城市规划中使用的大多是专项模型,专项模型在涉及城市发展中的交叉问题,比如:人口的聚集、土地的供应等方面时,是表现乏力的。
规划应更好地兼顾社会公平
当然,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吴晨同样也会考虑很多偏软性的问题。在吴晨看来,城市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权重和位置是要超越建筑本身的。在看待建筑的时候,也应该将建筑放在城市的背景和城市的环境中,不光要把它放在物质空间中,还要去感受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气息。
“做城市规划时,很多时候有些非技术性的问题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吴晨说,因为建筑和城市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很多的百姓都会去了解去评论建筑。“评价一个建筑没有那么高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你的感触去发表对城市生活的看法,表达热爱或者厌恶,这就给我们做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据吴晨介绍,进行城市复兴很大一个难点在于旧城总会存在着相当的社会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兼顾社会公平?如何考虑到居民的权益?如何考虑到文化的传承、物质空间的宜人和舒适、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和改善、商业是否符合现代商业的需求?这些要素都是一个合格的规划师需要去考虑、去权衡的问题。欧洲的城市复兴理论对吴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对城市复兴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他在一个相对传统的建筑学科领域不断创新,视角从建筑扩展到城市,实践也从建筑设计延伸到城市设计、再到数学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让吴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2003年开始,他作为清华大学的指导教师和项目负责人,相继完成了北京旧城白塔寺地区的保护、整治、复兴规划、无锡南长街古运河地区等项目的城市设计与研究以及后续实施工作。在这些旧城复兴项目中,影响深远的是北京大栅栏地区的规划研究与建筑设计。从最初参与,到这个项目各个重要部分的相继推动,吴晨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
“最初我是以一名研究者的身份开始关注这个项目的,后来逐渐成为这个项目的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吴晨说,这个项目对探索如何复兴传统城市街区起到了示范作用。大栅栏是北京最重要的旧城保护片区之一,规划范围内包括了大栅栏、琉璃厂等原有的重要商业文化街区,以及大量的胡同。
近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区政府和市规划国土委的领导下,他和团队完成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管控导则(试行)》,这是北京出台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管控导则,对城市复兴的实践,进行了极为重要的模式探索。
从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看待建筑,这是一个伟大建筑师的素养和责任。吴晨说:“对城市的规划既要前瞻,又要控制。建筑师的素养和责任促使建筑师要好好地善待建筑,借助建筑做实事。我经常谈论的城市复兴,就是要在原有基础之上继承、发展、探索。要让城市能够超越曾经的高度,整体保护、积极创造、全面复兴,这才是站在时空尺度上对城市规划应有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