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 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获悉,《合肥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送审稿)近日敲定。到2020年,具有合肥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把合肥打造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设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集群
按照规划,合肥市将重点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等三大科学装置性能,积极争取国家在合肥布局建设聚变工程实验堆、先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形成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此外,合肥还将创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运行机制,联合国内外研发机构和用户建立科学中心联盟,健全产学研用资介协同创新机制,有效对接应用服务的需求与供给。
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技术储备池,强化与相关产业、企业的产学研对接,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至2020年,培养和聚集若干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和领军人物,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加快构建 共性技术研发圈
按照规划,合肥市将鼓励高校院所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鼓励高校院所创新与产业、企业合作模式,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围绕合肥产业特色,联合中科大、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优势创新单元,建设中部基础研究中心,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承担国际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技术创新源头作用,整合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聚焦重点领域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肥设立全球领先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围绕战略性前沿关键技术,在“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强化重点领域的创新平台战略布局,搭建一批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7大领域构建国家重大创新中心
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
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搭建世界一流的大型聚变工程综合测试与应用平台,为未来建成首个1GW商用核聚变发电站提供支撑。
建设中国量子中心
积极争取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存储等研发技术,建设“京沪干线合肥总控中心”、互联网数据量子IDC数据中心等。
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心
依托中电科38所等,将以天基信息网为基础,搭建未来互联网试验示范网,并与移动通信网实现互联互通,建成“三网合一”的信息网络。
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
依托中电科38所、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基地,推进图像传感器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液晶显示屏驱动芯片等研发和量产。
建设离子医学中心
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和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质子治疗系统,研发国内首个超导紧凑回旋加速器治疗装置,建立国内质子治疗培训中心,打造并拓展合肥医疗健康产业链。
建设大基因中心
依托安徽北大未名,加快基因重组、细胞治疗、细胞制备等研发,打造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基地。
建设智慧能源集成创新平台
依托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合工大等,通过高效太阳能电池、高效逆变、先进储能等技术创新,建立智慧能源集成示范基地,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