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5949|回复: 13

[江城资讯]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等三个重点项目将启动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3 00: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16-9-3 00:11 编辑


      9月1日下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跃一行与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就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以下简称“产业基地”)、举办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相关事宜进行会商。省政府副秘书长贺盛有、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张忠凯,集团公司空间部、计划部、资产部、办公厅相关领导,四院院长郭勇、副院长张镝、航天科工资产公司董事长伍青等参加会见。    

      集团公司空间部部长周舜华介绍了航天科工商业航天进展情况、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筹备情况,双方围绕关心的问题和细节进行了商讨。从会议获悉,“十三五”期间,航天科工将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围绕“飞云工程、快云工程、行云工程、虹云工程、腾云工程”等五大商业航天工程,系统牵引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其中,将以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液体火箭发动机、天基物联网、湖北“航天云网”等8个重点产业项目全力推进产业基地入驻等工作。目前,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AIT中心、创新生态谷等三个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完成规划初步布局方案,即将启动项目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制造与发射能力。  
  
      此外,航天科工还联合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基金初期规模达100亿元;同时计划发起组建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并与武汉市联合设立航天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同制定商业航天运载相关标准。    

      根据了解,由航天科工主持、将于9月12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第二届商业航天论坛,会期一天。论坛以“发挥积聚效应,助力产业发展,共筑商业航天新业态”为主题,聚焦商业航天政策机制研讨、商业运载发射与服务、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空间信息产业应用与实践、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模式等内容,目前已邀请国家有关部委、军队、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军工集团等100余家单位的领导专家400余人参会。

      会议期间,将举行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启动仪式,航天科工及相关单位将与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    

      李跃指出,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批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航天科工将以此为契机,联合湖北省和武汉市在探索商业航天发展新模式、创新航天产业链产品等方面共同携手,创造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新成就。他指出,一直以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航天科工在鄂企业发展,为航天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此次航天科工22家二级单位中有5家单位参与到产业基地建设布局中,足见航天科工对我国商业航天未来前景的充分看好,以及对建设好武汉航天产业基地的高度重视。航天科工将发扬航天人锲而不舍、勇于登攀、开拓创新的精神,排除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在航天产业项目研发、生产及产业链发展上全力推进,希望湖北省武汉市在产业基地建设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双方共同携手把商业航天基地建设好、把产业经济发展好。  
  
      许克振指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对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是一个重大经济支撑,对湖北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新产业是一个重大促进,湖北省委省政府将联合航天科工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好产业基地的历史重任,本着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出发的角度,克服千难万险,共同推动将航天产业成果服务于国计民生。要创新体制机制,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原则,充分吸引和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到产业基地的发展中来。当前,产业基地要迅速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规划的8个重点产业项目要抓紧推进,成熟一个落地一个,紧锣密鼓、倒排工期、各负其责,全力推进;要建立规范化的合作和沟通机制,快速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切实成效。许克振还要求武汉市政府全力做好第二届商业航天高峰论坛的各项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文/陈新勇)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3 0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t 于 2016-9-3 00:12 编辑


7个自贸区: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中的相关内容均为湖北自主提出,且含金量较高。包括: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以产业链为纽带,共同在自贸试验区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转移引导基金,共建电子信息、汽车、高端制造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造船、轨道交通、工程机械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通过自贸试验区的高度要素集聚,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推行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0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16-9-3 00:21 编辑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及发展方向


       8月31日,市长万勇召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重点听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情况、航天产业基金组建方案,并协调解决基地建设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目前,省市相关部门正积极争取国家加快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评审批复进度。产业基地专项规划编制、招商引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据悉,我市拟围绕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在原材料及零部件、航天器制造及发射、航天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延伸产业等5个重点领域,聚焦航天新材料、航天零部件、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地面设备、北斗智能芯片、导航定位终端、卫星授时终端、车载智能终端、大数据、激光、智能装备等18个发展方向,构建产业链。目前在洽谈的重点项目包括商业航天运载与发射运控系统项目、全球移动物联网项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全球移动互联网系统项目、物理空间信息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湖北航天云网建设项目、高新材料项目、临近空间低速无人机项目等。

  万勇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市正在全力建设的三个国家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要从战略性、全局性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将其作为我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前期工作成果显著,基地建设方案初步通过专家评估,环评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征地征收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开端良好,相关公司已在我市正式注册。当前,要抓紧跟进基地批复工作,抓紧基金组建工作;改善基地交通环境,确保阳福线10月开工、四环线东段年内开工、铁水联运项目年底建成投运;要突出重点,梳理提请省委省政府支持的事项,并抓紧组建项目专班,积极搭建建设平台,尽快出台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完善招商政策,加快项目推进步伐。

  市领导龙正才、邵为民,市政府秘书长彭浩与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3 08: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
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引领未来发展

    本报讯(记者陈诚)不久前,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研院研发的“氢能源汽车”找到投资方,并同时与长江资本共同设立5亿元长江经济带氢能产业投资基金,成为投资界焦点。这一幕,发生在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的首场路演活动上。
    今年5月初,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周济一行来汉,出席武汉临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武汉智能控制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能控制工研院”)的协议签署仪式。智能控制工研院将由院士领衔,在汽车电动化等方面进行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突破,推动武汉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郭孔辉将在此设立工作站,并建立300人左右的高级研发团队,计划5年内引进孵化30家企业,形成30万台电动汽车的生产规模,实现产值百亿元,未来将具备千亿元级市场潜力。
    继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研院、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研院等项目开工后,今年7月底,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动工建设,这是我市又一重要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由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投资,以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华中高端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等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推广中枢,以及装备制造业人才汇聚中心。
    突出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市正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相互支撑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大幅提升企业发明专利创造运用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若干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以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全市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要从战略、全局上,以及最基础、最前沿的领域着手,才能更好地打好创新的成果基础,为武汉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近期我市出炉的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我市将重点在提升创造发明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功能强大的产业创新平台、开展引领未来发展的协同创新等领域做文章。
    据介绍,我市将继续深化鼓励各类主体尤其是企业依靠发明创造推动产业发展。比如,在世界公认的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发明专利成果上,我市在目前补贴专利申请费用的基础上,还将针对专利维持、专利申请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求在鼓励发明创造、知识产权创新上有更细致和更丰富的政策支持。同时,还会在推进专利布局,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出台成果转化配套措施,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引导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重大科技成果方面发力。
    在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基础上,建设前沿性的产业创新平台,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也必不可少。为此,我市将加快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等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研究机构布局武汉。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领域加大投入,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实现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引领未来发展协同创新。我市还将大力支持在汉科研单位、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引领武汉未来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跟踪世界颠覆性技术创新和群体性技术变革,力争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等领域率先突破,为形成引领型发展提供支撑。
    专家>>>    打破实验室与市场间的玻璃门
    专家>>>
    打破实验室与市场间的玻璃门
    光谷3551人才、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中部知光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林波表示,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武汉需要打破科研院所与市场之间的“玻璃门”,架起市场需求和科研之间的桥梁。
    罗林波介绍,长期以来国内科研院所多侧重学术研究,科研与商业结合的意识不是很强,成果转化率不高。与此同时,市场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旺盛,但企业缺少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的手段,形成了两个不同体系,中间隔了一道无形的“玻璃门”。“科研机构许多颇具价值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实际生产中,许多资本找不到投资项目,造成金融资本闲置。”
    目前,罗林波所在的中部知光技术有限公司,正在尝试打破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玻璃门”。其所在的该平台将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成果放在网上,供有兴趣的企业等机构购买。企业也可将自己的技术需求放在平台上,寻找合作伙伴。此外,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科研成果买卖交易,还可以提供政府政策、专家智库、融资等涉及技术转移的各种服务。
    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着重提出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攻克一批促进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
    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董仕节认为,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市场行为,要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必须让他们与市场充分对接。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让促进创新的政策与市场对接,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制定政策也不能只是为了方便管理。“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放手让科研人员做事,将成果转化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下放到个人,打通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通道。”
    (记者陈诚)
    企业>>>
    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创新资源
    “好的创新需要快速与市场对接,这样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强化和提升。”武汉泰迪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海龟博士刘丽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目前,刘丽君带领团队瞄准国际前沿的健康医疗领域,研发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服务系统,能让病人病历数据帮医生提供治疗方案。
    不过,由于新的市场还需要培育,最前沿的新技术大规模进入市场需要一定时间,起步阶段刘丽君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的进步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希望未来具体政策上鼓励有关企业多对接,共同促进市场培育,从而加速技术创新占领行业的制高点。”
    武汉上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光谷生物城的一家生物制品企业,短短数年在食品检测领域研发出多款国内领先的产品。董事长陈建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公司能取得今天的创新成就,一方面是企业看准了市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与武汉的科研院所的合作分不开。
    “企业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我们瞄准了武汉的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陈建军说,目前企业正在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研发,利用外部的创新资源不断壮大自己。
    他说,生物科技企业靠的就是科技创新能力,武汉的相关企业和研发平台正在逐步壮大,但还不是很强。希望未来中小企业能多参与到政府相关前沿研发项目中去,让在市场第一线的企业发挥最大作用。“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陈建军表示。
    (记者陈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4 0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扬帆起航,明日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4 09: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战略大项目,意义不止一点半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4 14: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以有,这个应该多多益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4 19:39: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红中去中组部把航天科工集团的老大挖过来做武汉一把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4 20: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16-9-4 19:39
让红中去中组部把航天科工集团的老大挖过来做武汉一把手!

这想法是叫极端还是叫幼稚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21: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大武汉,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3 22: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多多益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4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商业航天计划出台:空天飞机等5大工程
发表时间:2016-09-14 14:01:51

据科技日报9月13日报道,在12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发布了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空天飞机、快舟火箭、“幸福之星”等计划纷纷浮出。

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刘石泉在会上介绍,该集团公司以创新思路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将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持续构建快舟、开拓、羽舟、巧舟、轻舟五大系列运载系统,开发天信系列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在“空、临、天”多层次着力构建全域信息网络。

“五大工程的开发与构建时间跨度将超过十年,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说。


“神龙”飞行器,被认为与中国的空天飞机计划有关。

飞云工程:高空无人机的跟随凝视

刘石泉介绍,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云网项目,将以长航时高空无人机为平台,重点瞄准应急通信、遥感监测等应用方向,兼顾科学试验等应用需求,构建的空中信息局域增强网。

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发展部部长助理戴江勇表示,该工程中无人机的应用,是对传统卫星应用的有益补充,最大的优点是能以跟随“凝视”的方式进行通信中继,实现信息保障。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的应用,要求无人机低速长航时飞行,节约起降成本。三院凭借雄厚技术实力,将该款无人机指标定位于可携带50公斤载荷,在20公里以上高空连续飞行5天。

戴江勇介绍,该无人机目前处于研制阶段,按计划将于2017年试飞。另外今年要完成基于长航时高空无人机的网络信息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完成原理验证,2017年建立第一代长航时高空无人机空中局域网系统,形成应用服务能力。

快云工程:浮空器构建临近空间局域网

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云网项目,将以快速发射的浮空器为平台,构建临近空间局域网,可快速助推发射至平流层,实现艇载局域信息增强。

刘石泉介绍,“快云”运载器系统由运载器、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组成。

2017年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完成原理验证;2018年形成第一代商业应用系统,具备应急信息支援服务能力。

行云工程:在天涯海角发短信报平安

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项目,是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研制的低轨微小卫星通信系统。该项目将采取“星地微波通信+星间激光通信”方案,实现空间窄带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

刘石泉表示,该项目计划采用48颗低轨接入卫星和9颗低轨中继卫星组网的方式,对南北纬55度范围内地区进行实时覆盖,应用行业领域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物流运输、安全监测、救灾应急等。

航天科工四院副院长张镝说,借助行云工程,用户可以发送128字节以内的短报文。该系统终端可集成到芯片嵌入手机,实现智能手机与卫星直接通信,用户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能发短信给家人报平安。未来该系统还能开发语音服务。

刘石泉介绍,该工程计划在年内进行总体方案论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018年3月前开展初级系统试运营;2020年年底完成全系统构建,随后投入常态化运行。

虹云工程:在世界任意角落连宽带

“利用多颗低轨卫星组成星座,提供全球覆盖的宽带互联接入服务,是近年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热点。”刘石泉说,“目前,国外多家企业均提出了数百颗卫星量级的低轨通信星座计划。”

2015年,航天科工提出“幸福之星”计划,于今年3月正式立项。如今,这项计划被命名为“虹云工程”正式公布。与行云工程的窄带不同,虹云工程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项目,面向全球移动互联和网络高速接入需求,研制Ka波段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让用户随时随地实现互联网接入。

航天科工二院总师向开恒表示,目前城市中互联网服务比较完善,而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则难以企及,虹云工程的目标正是与当前地面网络形成互补。他介绍,该项目一期工程将发射156颗卫星,单星数据吞吐量达4个G,在1000公里轨道上组网,基本实现覆盖全球的宽带互联网接入。同时在地面段建设服务半径为2500公里的信关站,以及数据吞吐量达40兆的用户站。他表示,每个用户站可以作为“热点”,可以让周围用户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站包括固定式,以及车载、机载等移动式,随着技术进步还能进一步小型化,实现随身携带。

向开恒说,按计划,2017年前将发射首颗技术验证星;2019年前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建造2个信关站,形成初步网络;2021年前完成一期工程系统构建。未来还将增加更多卫星,建立星间链路,实现更全面的覆盖,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届时,用户身处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享受互联网服务。

腾云工程:空天飞机2030年完成试飞

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项目,突破以组合动力、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完善试验设施建设,建成空天飞行器技术综合研究体系。

空天往返飞行器俗称空天飞机。刘石泉介绍,这是可执行航天发射任务,并多次重复使用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飞行器,可在地面机场水平起飞,具有廉价、安全、便捷、机动等优势,是国际上天地往返运输领域的发展热点。

刘石泉说,空天飞行器从机场水平起飞,在大气层中加速爬升;到达30至40公里高度时一二级分离,一级水平着陆返回;二级继续爬升进入近地轨道,完成运输任务后再入返回。

戴江勇表示,该工程涵盖多项关键技术,包括结构和热防护、气动外形设计、组合动力系统等。

记者了解到,组合动力是一种新型动力,其基本原理是集成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等不同动力模式,取长补短——飞行器起飞时,使用低速性能最高的航空涡轮发动机;达到一定速度后改用适应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的冲压发动机;到达临近空间,再用火箭发动机进入太空。

戴江勇说,腾云工程计划在2020年完成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技术验证飞行试验;2025年完成关键技术攻关;2030年完成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技术验证试飞。

快舟火箭:商业发射“主力军”

随着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具有快速、灵活、经济特点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有望成为执行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刘石泉介绍,该系列火箭中,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A,对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00千克,计划于年内完成总体优化;快舟十一号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吨,计划于2017年完成研制并首飞;直径3米的快舟二十一号火箭预计2025年完成研制。

张镝说,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已成立,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年产50发快舟系列火箭的生产能力。

高红卫表示,五大商业航天工程涉及多类天基与空基平台、有效载荷及地面支持系统的研发生产,并将带动多类运载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科技日报武汉9月12日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5 20:16 , Processed in 0.04720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