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批前公示
一、规划背景
武汉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元月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武汉市目前唯一一片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相关要求,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特组织编制《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二、规划范围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汉口核心地段,贯穿汉口近代原租界、华界区,规划范围以江汉路和中山大道为主体,扩展周边一个街坊纵深,南起三民路,北至黄兴路,西至泰宁街,东到沿江大道,面积约127.4公顷。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展现了近代武汉商贸文化、居住文化特色,见证众多武汉近代历史风云事件。
三、规划目标
规划围绕两条重要骨架道路,通过文化回归,环境重塑,业态升级,将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打造为“人文荟萃、商业繁华、绿意盎然、宜游宜居”的历史文化街区。
四、规划内容
(一)全方位的历史文化保护
1、增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规划在文保、优保等列入名录保护的61处历史建筑基础上,落实25处不可移动文物和39处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要求。通过对街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建筑风格、艺术水平、平面特征及其立面造型、室内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新增37处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加以保护。采取功能置换、功能延续、功能复合更新等多种方式实现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2、扩大历史街区保护范围。保护规划以”全覆盖、少重复、不遗漏”为原则,统筹考虑江汉路以南代表租界文化的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大智路片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确定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范围,总规模约为为127.4公顷。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在总规划定边界基础上扩大,涵盖江汉路、中山大道沿线全部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总规模由总规划定的51公顷增加至60公顷。
3、保护历史街区传统空间肌理。江汉路以南的华界区地块规模大,内部路自然生长,呈现出中国传统自由蛛网形态。保护规划新增控制多条历史通道、巷道,保护华界区独特的“蛛网”历史肌理特征。
4、提出非物质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提炼了汉口堡墙、街道历史名称变迁、建筑牌匾招牌、老字号、老手艺、江汉关钟声等极具价值的文化要素,并采用影音再现、陈列标识、细部要素展示等多种方式落实非物质历史文化保护。
(二)“两区三片,十字轴线” 的总体布局
十字轴线:江汉路、中山大道两条重要历史道路构成主体十字形骨架。
两区:以江汉路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主体片区。其中北片为展现近代租界区历史风貌和红色文化特色万国租界片区;南片为承载传统汉派文化和商贸特色的民国华界片区。
三片:将中山大道沿线历史建筑相对集中,历史风貌突出的国民政府旧址片、金城银行片和总工会旧址片三大区域确定为重点片区。其中:
国民政府旧址片以国民政府旧址、汉口新市场为核心,定位革命教育基地和商业娱乐中心。金城银行片依托近代金融建筑,精华里分建筑,形成汉口商贸文化体验区域。总工会旧址片围绕密集分布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打造革命教育基地、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以“公交街道”为核心的交通策略
变以车为本为以人为本,变交通性干道为公交街道,通过公交优先、步行主导、系统分流的规划策略,将沿线区域改造为 尺度宜人、交通有序、设施完备的商业街区。改造道路断面,拓展步行、休憩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商业氛围。
(四)“珠链碧合”的景观绿化体系
沿线小型开敞空间、街头绿地广场为“珠”,江汉路步行街、中山大道、黎黄陂路行道树做“链”,均布在街区内部的绿化斑块似“碧”,“珠、链”串联、“碧、琏”交织构成景观绿化网络。
公示内容如下:
公示时间:2016年8月5日-2016年9月4日。
公示反映方式:有关单位或个人对该项目审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的,可在公示期间通过以下方式向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反映。
1.网上留言:www.wpl.gov.cn/gsly94570.html
2.联系电话:027-82700445 张轶
3.传真:027-82700057 (请注明“规划公示”字样)
4.信件寄往“武汉市三阳路13号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信息中心收” (请注明“规划公示”字样),邮编:430014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2016年8月5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