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3 15: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行洪区 - 发展方向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既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近200万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虽然行蓄洪区原来就是滞蓄洪水的天然场所,不适合人类居住,但由于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特别是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居全国七大流域之首,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出现了人与水争地的突出矛盾,这一矛盾现在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要废弃行蓄洪区,实行退田还湖还河,需根据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行。因此,淮河流域的行蓄洪区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还将存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行蓄洪区内的人民也要和全国人民一样奔向小康社会。在这高洪水风险,人均只有1~2亩地的农业生产区,最多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法建设小康社会,更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必须使人口、财产从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转移。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2%提高到约40%和50%,届时农村人口将由目前的8.8亿分别减少到8.3亿和7.2亿左右,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这两个阶段相应大约分别有0.72亿和1.4亿农村人口脱离对土地依存进入城镇。行蓄洪区的人口迁移要抓住这社会发展的机遇,鼓励和扶持行蓄洪区的群众优先进入城镇,以减少行蓄洪区的人口数量。将区内的大部分居民迁移到城镇,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职业,脱离对土地的依赖;留在行蓄洪区的少部分居民采用规模化经营方式,经营行蓄洪区的土地资源,使其过上小康生活。
近期行蓄洪区的基本功能是防洪和农牧渔业生产。由于行蓄洪区内居住着约200万群众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移民,近期还应建设必须的安全设施,以保障行蓄洪时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行蓄洪区防洪效益的发挥。
远景行蓄洪区的基本功能是防洪和生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取消行洪区,做到为洪水让路,实现退田还湖还河,将其改造为草场和湿地,调蓄洪水资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改造蓄洪区,提高进洪标准。实现生态环境优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