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亚强调,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做好城市工作,必须统筹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
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不断提升规划水平。要强化规划意识。切实强化“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意识,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调控作用,真正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规划专题会和规划专家委员会三级审议制度,将执法监督检查贯穿于规划管理的全过程,统筹主城区、协调六组团、覆盖全市域,实现规划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体化,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突出规划特色。打造古今辉映、板块互簇、山环水润的城市形态风貌,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空间布局,使规划充分彰显洛阳特有的自然属性、地域元素和人文基因,传承文脉、留住历史、看到四季、彰显韵味;要在城市设计上下功夫,合理组织城市天际线、规划建筑风貌、布局建筑色彩、优化城市景观,特别要抓好中心区、主干道、城市出入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要坚持“守正出奇”,在把握传承城市底蕴文脉、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博采众长,汲取先进的新理念、新定位,引领城市出奇制胜。要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坚持科学规划、超前规划、“开门规划”。要完善规划体系。坚持“多规合一”,促进各项规划协调、兼容、互补。
二要坚持高标准建设。重点做到四个结合,即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相结合、质量安全与建设速度相结合。当前,要倾力做好四件事:一是交通建设。按照“完善路网、缓解拥堵、改善民生”的原则,抓紧启动实施龙门综合交通枢纽、郑登洛城际铁路、地铁1号线、古城快速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二是游园建设。按照“规划有园、协力建园、便民用园”的要求,在抓好今年47处小游园建设基础上,再谋划实施一批小游园建设项目。三是生态建设。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线,实施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四河同治,水、岸、园、路、居一体规划,水道、绿道、风道同步建设,形成点、线、面、网生态格局;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巩固施工扬尘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提高。四是文物保护。重点抓好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遗产保护等保护展示工程,延续文脉,留住记忆,惠及民生,禁止大拆大建、拆古建新。
三要坚持高水平管理。要靠理念抓管理、靠机制抓管理、靠队伍抓管理、靠科技抓管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软环境”,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标,真正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坚持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坚持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校风、家风、社风互促,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引导市民遵章遵规、守法守纪,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李亚强调,要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要加强领导、提升能力。坚持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加快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思考和谋划,坚持科学态度、树牢先进理念、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做好城市工作的能力水平。二要遵循规律、科学统筹。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尊重五统筹”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产城协调、人地匹配、供需平衡、质量并重。要正确把握城镇和产业支撑的关系,实现产城更好地融合发展;正确把握城镇和历史文化的关系,着力把洛阳打造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文脉传承延续、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正确把握城镇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关系,建设生态型城市;正确把握城镇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发展;正确把握积极作为和顺势而为的关系,要立足市情、因势利导,既不能超越现实条件急于求成、盲目大干快上,也不能无所作为放手不管。三要改革创新、增强动力。抓住用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围绕解决“人”“地”“钱”“治”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先行先试,着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四要完善机制、转变作风。完善考评体系,严格督导检查,强化结果运用,持续转变作风,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大力倡树“清新简约、务本责实”的作风导向,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