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31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6-3-31 08:39 编辑
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及2016年重点工作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工业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04亿元,增长8.5%,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创近二十年来最好水平,首次跃居第一;工业投资完成2769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工业为全市经济在全国同类城市争先进位、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2015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产出水平逐季抬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总量实现双进位。月均产值水平,一季度、上半年分别为860.68亿元、935.87亿元,前三季度为954.5亿元,全年进一步提升到1009.24亿元,其中11、12月均超过1200亿元,分别为1205.7亿元、1272.89亿元,连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呈企稳回升发展态势,1-2月低开仅为5.6%,一季度加快到7.9%,上半年、三季度稳定在8%以上,全年提高到8.5%。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位,同比前移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排第4位,同比前移1位。
(二)增长结构有所优化,三大产业拉动作用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高耗能的原材料工业产值同比下降9.6%,占规上工业比重降低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41.6%的中小企业实现产值增长14.7%,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汽车、食品、电子信息3个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2.3%、12.5%、11.2%,合计净增产值825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5%(钢铁、石化、日用轻工3个产业为负增长,合计影响规上工业生产增速2.5个百分点)。
(三)区域增长态势分化,新城区成为主要支撑。5个新城区完成产值4576.1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7%,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产值增长16.7%,增速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净增产值653.81亿元,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83%。3大开发区完成产值5034.1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40.7%;产值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8个百分点。3个跨三环中心城区完成产值229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8.5%,产值同比下降5.7%。
(四)工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2015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2769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青岛排第2位,同比增长6.3%;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800亿元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015年,全市共签约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120项,协议投资额1345亿元,其中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12项,同比持平。分别为:中金华中数据中心、追日电气光伏电站及装备制造、中兴通讯光谷产业基地、金鸿桦烨超薄光电玻璃、新兴重工高端装备制造、宽带资本武汉云基地、金发科技新材料园区、中交建高端精细化工园、格力电器智能装备产业园、武汉尚鼎中部尚谷产业园、上汽通用发动机三期、斐讯大数据产业园项目。
(五)经济效益缓中趋稳,重点行业支撑明显。规上工业利润,上半年增长15.7%,7月份后受部分重点企业影响,利润增速大幅放缓,8月末放缓至2.6%,9月份后增速逐月回升。11月末,规上工业实现利润454.46亿元,增长7.3%;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46%,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汽车、食品烟草、石化产业分别净增利润33.61亿元、27.71亿元、19.93亿元,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9个百分点。工业税金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突出,1-11月工业税金增长7.6%,增幅高于收入增幅6.4个百分点。
(六)要素保障较为充裕,工业用电保持平稳。从天然气看,全社会用气量14.24亿立方,增长10.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从货运看,全年货运量下降1.1%,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从用电看,全年工业用电量253.49亿千瓦时,同比基本持平(下降0.01%),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6个百分点。产业用电呈现“七升四降”态势。其中,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3个产业用电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2%、20.2%、15.8%;钢铁产业降幅最大,用电量占工业的44%,同比少用电5.08亿千瓦时,下降4.4%,拉低全市工业用电增速2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层面看,在于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全国GDP增长6.9%,创25年新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2015年12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连续46个月同比负增长;环比下降0.6%,连续24个月环比负增长。从我市看,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20多个月同比下滑,12月下降6.1%,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多0.2个百分点。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经营困难有增无减。我市工业88户大型企业中,29户企业产值下降,同比增加8户;产值降幅超过10%的企业18户,同比增加6户。1-11月,规上工业财务、管理费用分别增长10.4%、7.2%,分别高于收入增幅9.2、6个百分点;人工工资刚性上涨10%左右,企业成本负担较重。从融资看,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和降息,但实体经济企业资金紧张矛盾仍然突出,目前我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占信贷总额的比重为9.2%,较上半年下滑0.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滑1.5个百分点。
总体看,2015年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也使“十二五”武汉工业有一个较圆满的收盘。预计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0亿元,是2010年的2.14倍,5年年均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04亿元,是2010年的1.8倍,5年年均增长12.4%。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排第4位,比2010年前移4位,分别超过宁波、杭州、大连、沈阳。
二、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2015年11个工业重点产业中,8个产值实现增长。其中,汽车产业超过20%,食品烟草、电子信息2个产业增速在11-13%之间,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5个产业为个位数增长。
汽车产业领跑全市。全年完成产值2614.46亿元,继续保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受新投产项目和小排量购置税政策拉动,产值增速达22.3%,高于上年10.3个百分点;净增产值476.01亿元,对规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60.4%。汽车产量142.64万辆,净增量超30万辆,增长26.8%,其中SUV车型增长79.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5、29.5个百分点。上汽通用新增产值208.32亿元,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神龙产值分别增长27.3%、11.4%、9.7%。
食品烟草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在内需支撑下连续数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产值1528.61亿元,增长12.5%,对规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21.6%。乳制品、精制植物油、软饮料、啤酒分别增长49.5%、31.4%、23.8%、0.5%;卷烟产量下降1.3%,但其中“黄鹤楼”烟产量增长14.3%,占总产量比重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
电子信息产业有所回落。由于重点企业拉动力减弱,完成产值1780.21亿元,增长11.2%,增速同比放缓8.8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增长态势分化。邮科院、长飞在信息消费拉动下产值分别增长19%、18.8%;摩托罗拉受品牌整合影响产值增长11%,同比回落100个百分点;富士康受主导产品市场大幅萎缩影响产值仅增长2.3%。
装备制造产业低速增长。由于总体需求偏紧,完成产值增长7.6%,同比放缓3.4个百分点。重点企业产值有增有降,凌云集团、重冶阳逻机械、凯迪公司、航天电工分别增长24.8%、16.5%、11.9%、8.7%,青船、南车、一冶钢构分别下降29.6%、23.7%、21.9%。
钢铁产业全面下滑。在去库存大环境下,产业连续4年呈现量价齐跌低迷格局,全年生产钢材1587.97万吨,下降7.9%,完成产值825.93亿元,下降8.8%。武钢产值下降9.1%,效益由上年盈利转为大幅亏损。
石化产业生产大幅回落、效益大幅增加。受原油价格大幅下滑和新项目产能上年提前释放等影响,完成产值741.02亿元,由上年的增长35%转为下降18%,回落幅度达53个百分点。乙烯产量微增2.7%,原油加工量略降2.3%。中韩石化全年产值下降23.5%,但1-11月盈利20.91亿元,是上年的11.4倍。武石化全年产值下降27.9%,1-11月亏损1.4亿元,同比减亏0.61亿元。
日用轻工产业由升转降。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全年完成产值666.86亿元,下降6.2%,同比回落17.6个百分点。空调、家用冷柜、电热水器产量分别下降15.8%、10.5%、4.5%。
此外,纺织服装产业稳定增长,增速为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受部分重点企业统计口径调整影响,产值增长6.1%,同比回落10.8个百分点;建材、能源环保产业受制于经济下行压力生产低位增长,产值分别增长5.4%、2.1%,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2016年面临的经济形势简析及重点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程度和困难局面难有大的改观,但仍将延续趋稳向好的态势。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分化,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仍处在下行通道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去库存、去产能任务艰巨,下行压力没有实质性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局面没有实质性好转,工业面临的调整压力更大、困难挑战更多。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没有变,全年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市地处内需前沿、市场枢纽的区位优势突出,国家发展重点转向内需拉动、内陆开发和“一带一路”,特别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新一轮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为我市更大范围吸引产业资本创造了有利条件;前几年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投产达产,新兴产业正在蓄积发力,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强。
2016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改革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工业项目引进建设,继续深化服务企业,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工作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投资总额在副省级城市中继续保持第一方阵。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运行精准服务协调。做好目标责任分解,组织好春节期间生产和复工情况调度,确保一季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3%以上。加大重点企业监测分析力度,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继续实施目标动态跟踪督办。创新服务企业工作思路,深化落实维权减负,做好重点生产要素保障。对2016年预计产值过亿的389户增长点企业实行重点跟踪,促进增长点加快进度,发挥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继续在重点城市开展武汉名优创新产品展销活动,支持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二)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改革创新。组织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加快编制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协调出台配套支持政策。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关于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争取“中国制造2025”区域试点示范基地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武汉。组织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用好用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
(三)扎实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强化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健全市区两级招商机制,完善工业重大招商项目库。围绕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强化项目跟踪协调,坚持重大产业项目周末调度例会、每月十企座谈会等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全年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项目300项。
(四)加快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升级。稳步推进新城区工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管理,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展智慧园区创建试点工作,遴选优势工业园区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在全市打造2-3个具备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积极申创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中德工业园,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园区。
(五)突破性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完善市、区两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继续开展小微企业融资补贴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行”活动,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黄鹤英才(企业家)计划”、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快中小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