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4939|回复: 29

为避让四座古墓,地铁二号线总长度由23.55公里调整为18公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4 20: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6-3-4 20:32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咨询]轨道交通二号线线路做了什么调整?

根据贵委官网刚刚发布的消息,目前待批的《近期建设规划》中,二号线总长度为18公里。而在之前的环评文件中,二号线一期总长为23.55公里。请问想较于2014年以前公示的线路,如今申报的二号线线路做了哪些调整?车辆段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两条线路的地下段和高架段的比例有没有变化?

以上问题,谢谢回答。

回复部门:发改委 2016-03-03 14:13:55

网友:

您好!感谢您对洛阳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关注和支持。

洛阳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已经按照中咨公司专家评估意见修改完成,并重新上报。其中2号线的路径并未改变,仅在北段暂停修建5.2公里。即暂时取消2号线西段四座车站及其线路,并在国花路与310国道交口西南设置临时停车场。除此之外,该线路其他方面未做改变。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主要是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原线路无法按要求避让附近的四座古墓,而更改此段路由又不能满足技术及客流等方面的要求,实属无奈之举。

需要注意的是,在后续工作中如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设计等阶段,该线路仍有微调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共41公里,总投资310亿元,其中1号线全长23公里,2号线全长18公里,力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20: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开建吧,没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6-3-4 20:50 编辑

【他山之石】

西安:首条地铁因文物保护需要而深挖和绕行

西安城墙保护样本

面对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这座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正在走出一条在保护与利用中传承中华文明的涅槃之路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示之一,西安城墙是中华民族历代经略中原和西北的精神与物质载体、永久的文化记忆。面对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这座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正在走出一条在保护与利用中传承中华文明的涅槃之路。

“这是世界级的宝贝,

要保护传承好!”

“城墙如此坚固、巍峨,很有古都气势!”“多美啊!西安人应该为此感到自豪、自信和幸福!”“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今年新春以来,西安城墙管委会的每一个员工,都清晰地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留在西安古城墙上的每句感叹和问候。

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主任姚立军说,习总书记的话语,让我们更加敬畏城墙,尊重城墙。作为一代代西安城墙的守护者,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许多人都自觉地肩负着保护传承古城文脉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由于西安城墙的周长近14公里,高达12米,底宽达18米,与其14多公里长、8至12米深的护城河一起,在城市空间上,天然地构成了现代“围城”。在发展与保护的过程中,西安城墙所代表的古城文化得以传承,它是古城人最大的“乡愁”,也是古城人走向未来的骄傲。

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总规划师韩骥说,虽然面临着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历史的拆或存的争议中,西安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都对西安城墙给予了保护。譬如,1952年制定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时,西安就决定保留古城格局,西安城墙及其护城河就是“项链”。随后城市快速发展,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全国兴起拆除城墙之风,当时的陕西省省长赵伯平把反映保护城墙问题的信寄给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1959年9月26日,西安市收到《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认为“西安城墙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现在保存最完整而规模较大的一座封建社会的城墙,也是研究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军事历史的实物资料和研究古代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应该保存,并加以保护。”

现任西安市市长董军回忆说,1984年西安开始大规模修缮城墙,需要收回被老百姓拆掉的城砖。有一次,他在从西安火车站坐公交车回省委大院时,听到老百姓议论说:“这董继昌(董军父亲,时任西安市委书记)想的啥主意,把城砖往回收,拆房子修城墙吗?”

“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后代人的重建保护,很多文物遗产就不会传承至今。几代人对西安城墙接力保护,使其价值兑现,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董军说。

作为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西安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深刻在中国人心中无可取代的印记。数百年间,西安城墙更是历经战火,险遭毁灭性破坏,解放后,也曾一度面临拆除危机。在习仲勋、马文瑞等领导关心下,在董继昌、张铁民等省市负责人的主持下,西安城墙得以幸运保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城墙古迹。

现今,西安城墙的保护范围还在持续扩大。除了要保护高大的城墙本体外,护城河、环城公园的清理整治,城墙内外新旧建筑的高度和风貌之要求,西安碑林及城墙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等的保护,都渐渐清晰起来。2004年,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成立,结束了“各占一段、各管一摊”的历史,一代代人接力保护城墙的故事也在到处流传。

城墙保护与轨道交通发展的样本

多年努力下,西安城墙恢复了威慑西北的“王城”气象,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包括了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城楼、月城、瓮城等系列配套设施。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西安城墙已被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西安市规划建设的六条地铁线路,其中有4条下穿西安城墙内古城区,城墙南门的城楼、箭楼和中轴线上的钟楼等历史建筑都处在首条地铁之上。如何让地铁成功“洞穿”古城、进而形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的同时,确保体量庞大的西安城墙等文化遗产安然无恙,一直是广大公众关心的问题。

2006年西安首条地铁修建时,国家还未颁布有关古建筑、古遗址的沉降变形、震动控制标准规范。为了文物安全,西安市文物局给地铁施工方提出了堪称最苛刻的要求:钟楼台基地表最大沉降量不超过-5毫米,局部倾斜不超过0.0005的沉降变形控制标准。城墙范围地表最大沉降量控制标准+5~-15毫米,局部倾斜不超过0.001的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黄伟说,西安文物遗址类型多,但都比较浅,“文化埋藏层”基本在距地面5至7米的深度内。为了文物安全,要求地铁的作业平台都要在地下14米以下,有些有古建筑的站点,考虑到叠加震动,必须挖得更深,要挖30米以下,相当于10层楼高,可说是国内地铁中开挖深度最深的。

由于西安城墙南门区域是文物最集中的区域,地铁在其地下的作业平台下潜到地下20米以下,而且从南门主体文物两侧“绕行”,然后再汇聚到一起。中铁隧道设计院项目经理张达栋说:“地铁的深度下潜不仅将对城墙南门诸多文物建筑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而且也为南门广场下东西向的下穿车道预留了空间,可说是给南门区域的立体交通留足了城市空间。”

西安首条地铁因文物保护的需要而深挖和绕行,使成本大增。譬如,用于支撑城墙门洞等文物保护工程的投资就有2577万元,为避让城墙和钟楼的工程措施费用超过1亿元,为减震使用的钢弹簧复制板道床1公里就需要投入2000多万元。

赵荣说,首条地铁运行3年多来的检测数据表明,包括西安城墙等沿线文物十分安全。它一方面让西安地铁规划线路基本避开了周、秦、汉等历代古都遗址,如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文物古迹;另一方面也坚定了文物保护者对地铁可以成功下穿城墙的信心,为其他古建筑多的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提供了样本和借鉴,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双赢。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随着西安地铁的顺利运营和对城墙等文物安全数据的持续观测,西安市委、市政府2012年决定实施西安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提升改造工程,“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主任姚立军介绍说,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是在保护文物的原则下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一系列整体性的建设:箭楼遗址保护性展示工程,恢复三重门三重楼传统布局的历史区,修建南门广场的风貌区,建设广场两侧的松园、榴园配套服务区,修建护城河的水上游览线,创作南门仿古入城式表演,建设月城和箭楼中的博物馆……每项工程都隐含着对城墙和城市的连接,让墙与城融合在一起“活起来”。

如今,人们信步而行,可以直接“入城”穿越历史,也可通过地下通道在大型地下停车场、下穿隧道和地下过街通道间穿行无碍,进而融入现代城市交通或周边商圈。

西安城墙南门改造工程在设计理念上是如何让历史文物与现代空间相融共生的呢?主持南门改造工程的设计师、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赵元超说:“南门工程仿佛是一幅中国古典风味的水墨画,含有连接和融合之意,‘缝合了’过去和未来。设计理念上,一方面尽力呈现古城墙南门的古典风格,在地面之上努力做减法,让广场‘素面朝天’;另一方面,极力发掘地下和周边空间的商业价值,来平衡文物保护的高成本,使文物得以积极介入现代生活,以某种对话的形式‘活在当下’。”

长期关注古城西安的建筑规划专家认为,西安城墙的保护,不仅需要解决古与今、新与旧、修与补的现实难题,需要解决保护与利用、经营与管理、建设保护资金不足等突出矛盾,更需要破解传承文明、承载城市功能、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锦秋表示,西安城墙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空间结构,开展许多有意义的文化旅游活动。譬如城墙灯展,冬天城墙马拉松赛……这是在创意中赋予历史遗存新的生命力,让这处军事防御工事渐渐变为百姓的民生公园。□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勇冯国陈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6-3-4 20:50 编辑

【他山之石】

西安:穿越建地铁发现 130座古墓

9月27日,西安明城墙安远门(北门),地面依旧车来车往。可市民并不知道,在城墙的正下方,一台盾构机已实现在安远门城墙下的成功穿越。

安远门作为地铁二号线最后一道“难关”,它的穿越成功,标志着地铁二号线经过两年紧张施工,完成了地下从南至北的“洞穿”。昨日上午,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与西安市地铁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西安市民报告:“西安首条地铁——地铁二号线已顺利成功下穿古城。”

从西汉王侯将相到明代朱氏藩王,地铁南北中轴线途经57个文物点,注定要在一条历史走廊中,实现一次古今文明的穿越。从2005年起,配合地铁施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对二号线沿线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迄今共发现并清理古墓130余座,出土器物200余件。

张家堡西汉的古墓葬区

张家堡,距汉长安城两公里,属于风水宝地。在汉代数百年的历史中,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死后大多葬于此处。从这里向南绵延至龙首村,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古墓葬群落。

如今,被视为现代交通标志的西安首条城市地铁线,从这里起航。2005年,率先开建的地铁二号线,选择从张家堡至尤家庄开建地铁试验段。

2007年,地铁建设从南到北波及张家堡墓葬群。考古人员在张家堡抢救发掘108座古墓,发现青铜镜等众多文物。同期,在地铁二号线附近的西安新行政中心区,陆续发掘汉代墓葬440余座,出土陶、铜、铁器、玉石器、玉衣等文物近3000件。在这些墓葬中,一座由5件铜鼎和4件陶鼎组成的王莽时期“九鼎”古墓是首次面世。

北关西汉皇家苑囿

西安北关附近是西汉时期的皇家苑囿(皇帝离宫,除了布置园景游憩之外,还有处理政务的宫殿以及皇帝、后妃的居住建筑、生活供应建筑及庙宇等),这里曾经是西汉皇室成员游玩和打猎的地方。

当地铁施工经过时,考古人员的勘测并未发现过多的墓葬。但据曾负责文物调查工作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研究员王自力说,唐长安城的遗址曾在该处发现。

文物发现不多的原因,一是当年唐长安城包括大明宫修建的时候,波及该区域,当年肯定已有所发掘;二是作为皇家后花园,除非王侯将相,一般平民根本无法出入,本身埋藏的墓葬也相对较少。

古城墙从盛唐到明王朝的遗址区

西安明城墙,因为保存完整,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古城垣遗址,其实它本身是在唐长安城的旧址上修建而成。同时,在城墙内屹立着明代就已负盛名的钟楼。

因为历史的久远以及遗址的完整性,这里也成为地铁建设最难的地方,地铁要在城墙区域内的地下穿越,而不能对城墙遗址和钟楼造成破坏。一次穿越两个朝代的遗址区,这考验着地铁建设者的智慧。

正因为如此,国家文物局对西安地铁的关注焦点,也聚集在对古城墙区域的保护上。在地铁成功实现穿越后,西安采取的避让和绕行的保护方案,得到了成功印证。从目前监测的沉降数据来看,最大沉降值均达到了国家文物局限定的标准。

小寨以南朱氏藩王墓冢

明代朱氏王朝曾在秦地设“藩王”,当时号称“明代第一藩”。从现今的南二环一路往南,直到长安区,大批的明代墓葬集中于此。

在小寨附近,考古人员曾发现明代的大墓。地铁施工过程中,在八里村也发现了有青石墓志的明代墓葬,目前推测大约为明藩王府的官员。

在八里村、吴家坟附近,墓葬比较混杂,战国、汉唐和明代墓葬,均散落此处。即将开工建设的二号线延伸段 (会展中心至韦曲南站)也将面临相对集中的明代墓葬。

文物“清单”

出土文物200余件

二号线南北沿线涉及38处古墓葬,主要是距今2000余年的秦汉墓葬群。在地铁施工过程中,文物部门发掘出了多处古墓葬,出土文物200余件。

北大街发现2000年前青铜鼎

2008年8月,西安地铁二号线北大街车站。在北大街十字硬化路面开挖后,西安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该处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此处有存在古墓葬的迹象。

地铁施工人员立即停工配合勘察,并对该区域逐层下挖,终于在距地表5至7米处,发现了一座早已坍塌的西汉砖室墓,出土了3件青铜器。其中1件直径50厘米的青铜鼎,形体较大,造型基本完好。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官职相当于如今的“省部级”高官。

从勘探到发掘,虽然用了10余天时间,也影响了地铁施工,但考古发现非常有价值,连考古专家都为之惊奇。

据当年曾参与发掘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研究员王自力介绍,北大街十字已经远离北郊较为集中的汉墓分布区,在隋唐以后,这里成为唐长安城的中心,唐朝以后又是历代城市建设的中心,应该说在这样的区域里还能发现古墓就已经是奇迹,更何况还是一座保存到今而没有被盗的古墓。

墓葬群出土诸多汉代陶器

■北关至张家堡一带,古墓葬较多,以汉墓为主。其中在张家堡广场,就发掘108座古墓,以西汉时期的古墓居多,墓葬形制有单室土洞、砖室拱形顶等,有合葬墓,也有单人墓,出土文物有陶器、铁剑、青铜镜等。

■城内古建筑和遗址,集中在城南至长延堡一带,有汉代、明代墓葬。出土器物主要有陶罐、陶灶、陶仓、陶鼎、大口缸、汉五铢铜钱和已残朽的铁剑等。八里村附近的纬一街站发现一座明代砖室墓,出土有完整的石质墓志,木棺上还有漂亮的彩绘,有皇帝御赐飞鱼服,色彩鲜艳,推测为明藩王府官员墓。

■小寨出土两座不很完整的汉墓,出土有陶罐等;电视塔长延堡站附近出土了一座西汉晚期墓,出土釉陶仓、釉陶罐等。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孙洪伟 采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6-3-4 20:50 编辑

【他山之石】

南京地铁不止一次为文物“让路”

2号线VS明故宫

现代快报11月26日南京电(记者 胡玉梅 李宇龙)2006年3月,南京地铁2号线明故宫站选址一出炉,就受到各方关注。当时,明故宫站位置确定在明故宫中轴线上,即地铁将横穿明故宫遗址的“心脏”。理由是,这样可以使2号线与将来的南京地铁6号线形成上下交汇点,不仅有利于地铁正常运营,还方便乘客换乘不同线路的地铁。

这一方案立即遭到南京文物保护部门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强烈反对。专家认为,如果地铁出口处设在明故宫中轴线核心地带,势必严重破坏地下丰富的文物区。

由于严重分歧,双方进入对峙。最终,国家文物局做出裁判:明故宫遗址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该遗址上建地铁站,对原貌、原址保护都是相当不利的,不同意在中轴线上建地铁站,建议移至明故宫保护范围之外。再三斟酌后,该站东移至中山门内南京博物院附近,保护了明故宫遗址的完整性。

3号线VS夫子庙

为了避开文物,地铁3号线夫子庙站也往东移了。“3号线这么多的站点中,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夫子庙站。夫子庙一带从六朝起就非常繁华,乌衣巷、江南贡院、大成殿等都是历史遗存。如果要在夫子庙中心地带设站点,恐怕对文物保护不利。”经过文物和地铁双方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将站点东移,改到了平江府路上。

4号线VS鼓楼

地铁4号线则遭遇了600多岁的鼓楼。为了让鼓楼“身体保持健康”,地铁部门在鼓楼四周设置了6个钢筋脚手架,确保鼓楼不变形。同时还设置了近70个监测点,一旦发现问题就会报警。这些辅助钢筋支架、脚手架,在鼓楼站点施工完毕后还要观察两个月才给予拆除。“为了保护文物,代价还是蛮大的,就鼓楼这个点,建设成本至少也要增加20%~50%。”地铁方面透露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气质先生FeiYang 于 2016-3-4 20:51 编辑

【他山之石】

南京地铁5号线站点为文物绕道

此前扬子晚报曾报道,南京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设计方案由国家文物局全盘审核,并对初次提交的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昨天,南京市文广新局通报了地铁5号线沿线文物安全保障工作进展。扬子晚报记者将通报中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选线已尽量绕避或远离文物

为确保文物安全,南京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方案研究自2015年6月启动以来,南京市文广新局会同南京地铁建设公司,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绕避或远离文物。

以5号线和9号线换乘的下关站为例,原规划方案布置于中山北路路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渡江胜利纪念碑下方,仅需拆迁路口东南角地块房屋600平米,但需临时迁移纪念碑,待车站施工完毕后还建。

考虑到文物保护的要求,5号线车站向南移动,避让纪念碑,车站进入中山北路南侧地块内,拆迁路口东南角地块房屋13800平米,较原规划方案增加拆迁13200平米。

保护文物投入已达2.1亿

据了解,涉及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的云南路站——山西路站区间路,由同步同深度研究比选了7个方案,从工程可实施性、文物保护实施性、线站位功能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为了减小5号线施工期间对文物的影响,确保文物安全,邻近文物的车站均采用控制变形较好的围护结构型式,盾构区间采用跟踪注浆或二次注浆等加固措施,加固费用约1800万。对地铁运营期振动影响大于文物保护要求标准的区段,均采用3号线等已运营线路成熟应用过的、国际最高等级的轨道减振措施——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以满足文物保护标准要求,减振措施费用约1.92亿。

据统计,不考虑因为保护文物而额外增加的拆迁费用,5号线专门针对保护文物所花费的工程措施费达2.1亿元。

基本不会对地下文物有影响

5号线在与文物较近(小于50米)的线路,拟采用的“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为目前最高等级的减振技术手段,该减振措施已在南京地铁3号线等已运营的多条线路成功应用。分析得出结论,采取相应减振措施后可以将地铁运行时对周边文物建筑的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此外,5号线下穿南京城墙东水关——月牙湖城墙和挹江门城墙,两处地铁隧道顶部距离地面距离分别为18米和16米,满足两倍地铁隧道直径——12.4米的要求。

建成的南京地铁3号线,有两处下穿南京城墙(玄武湖段、雨花门段),文物部门一直在收集振动实测数据。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完成的南京地铁3号线沿线古建筑振动影响测试报告,得出“5号线建设中采取3号线成熟应用过的减振方法后,可以将地铁运行时对穿越的两段南京城墙的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目前从地铁5号线施工方案看,经过的6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非站位区段施工,基本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顶部距地表大部分埋深在12米以下,距地表最近的埋深为9.027米。根据目前掌握的这六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基本情况看,最深的六朝文化层距现地表基本不超过8米,且5号线经过的六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大多不在核心区域,施工方案也已充分考虑减小对周边土体的扰动。经过六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盾构区间基本不会对地下文物产生影响。

此外,处于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站位区段,施工将采用明挖法,依照相关文物保护法规,这些明挖施工区段,施工前需要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文物将及时予以保护处理。

新闻链接>>

南京地铁5号线 涉及哪些文保单位

南京地铁5号线南起吉印大道,北至方家营,贯穿江宁与主城片区,线路全长37.4km。线路在主城内沿大光路、建康路、升州路、莫愁路、上海路、云南路、中山北路走行。

经系统梳理,沿线涉及文物行政部门审批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南京城墙、朝天宫、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民政府立法院监察院旧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渡江胜利纪念碑、净觉寺、天朝总圣库英王府遗址、和记洋行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淮清桥、天后宫、朱状元巷清代住宅、大中桥、基督教百年堂及宿舍旧址、原中华邮政总局旧址、下关火车站),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6处(明外郭城遗址、京苏风味店旧址、五条巷6号民国建筑、大方巷7号(1-8)民国建筑、大方巷9号民国建筑、大方巷2号民国建筑)。

此外,地铁线路还进入6处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

作者:张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0: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为中国四大古都,西安地铁和南京地铁都是洛阳地铁最好的老师,这两个古都建设地铁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21: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很用心啊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22: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要好好学一下前面古都的做法和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22: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23:43: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号线先开工国花路到龙门高铁站,红山乡段待制定出科学满意的文物保护方案后再实施,最迟和伊滨区段一起实施也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23: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那么多没用~赶紧开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01:06 , Processed in 0.04539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