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本报了解,目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还处在交通基础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领域的“探索式合作”阶段。而合作中最关键的产业分工协作,目前尚未有实质性的展开——这亦是“中三角”竞合的重点。
事实上,在湘鄂赣三省高层会商武汉的背后,其市场竞争从未间断。以卷烟市场为例,湖北和湖南对卷烟市场相互封锁。魏后凯在前述研究报告中直言:“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鄂湘赣三省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
更大的障碍,则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层次较低,链条较短、配套能力不足。魏后凯这样评价:“由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相似,各城市功能定位大体相近,尚未形成合力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8266亿元、8929.8亿元和6202.7亿元,工业化率均在41.1%到46.8%之间。魏后凯认为,三大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中期。因此在各自的产业布局上,差异化不足。
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武汉东湖开发区是国内重要的光电子生产基地之一,号称“中国光谷”,但江西近年也在大力兴建以LED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园。而台资巨头富士康,在武汉和湖南衡阳,均有布局生产基地。在会商现场,一位江西省政府官员直言:“在招商引资中如何平衡各省产业分工,绝非易事。”
对此,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各个省有不同的区情,各自确定各自的发展重点是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激励和竞争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合理竞争、相互推进的机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经济区域合作过程中尚存在另一种竞争。“虽然近年来鄂湘赣三省高层交流增多,但各城市之间尤其是跨省城际合作意愿并不是太高。”魏后凯直言。
这其中湖南的角色最为微妙,因湖南地处广东“北大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一直是湖南招商引资的重点。湖南省商务厅统计,2011年1月至7月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11亿9868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其中,湖南省20个承接产业转移重点(试点)县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6.269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2.3%。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魏后凯在前述研究报告中直言:“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有南下融入珠三角的趋势。”
与此相关的一个细节是,在湘鄂赣三省会商武汉的2月10日当天,珠三角核心城市深圳,其党政代表团访问湖南。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长沙会见了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一行。周强表示,湖南与深圳经济互补性强,具有特殊的地缘人缘亲缘关系,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