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old.gywb.cn/gyrb-sub/html/2011-10/27/content_267015.htm
本报讯 继“多彩贵州城”项目开工上马之后,我省文化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又取得实质性进展——贵州文化广场项目即将动工。
据了解,即将动工的贵州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8.4万平方米,总投资200亿元左右。其中贵州文化演艺中心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38000平方米,设有3个文艺演出场所、4个排练厅、1个音乐厅及新闻发布和宴会厅,建成后将作为贵州文化广场的核心部分。该项目建成后,将与“多彩贵州城”成为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载体,全面推动我省民族文化演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建成,将与省内涌现的一批骨干文化旅游商品企业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文化产业与旅游商品产业形成互补优势,加速我省旅游商品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如《多彩贵州风》,以及苗族银饰、大方漆器、牙舟陶等文化旅游商品热销海内外。
三年后,现在河滨剧场将是一个177.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200亿打造文化“车间”和“柜台”
——专访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谢彬如
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省文化厅最早参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省文化厅副厅长谢彬如至今还能数着指头列出自80年代以来文化系统的老家底。
20多年时间过去了,现今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进行到了哪一步、遇到了哪些问题、将如何应对?日前,省文化厅副厅长谢彬如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这三大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改革基本任务年内完成明年上半年完成扫尾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将于年内完成,而明年上半年则可以完成改革的最后收尾工作。”谢彬如介绍说,目前文化系统内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均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有序推进,而省文化演艺集团组建工作的继续完善和贵州文化广场加速动工建设无疑是年内的两项重头任务,前者担负着整合资源的重任,后者则关系改革后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
作为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四个剧场转企改制也将于年底基本完成。省杂技团的转企改制工作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去年2月到8月,省杂技团曾赴日本开展为期6个月的商业演出,这是近9年来省杂技团在国外的第一场商演。
除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外,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成立后还将整合贵州民族歌舞剧院、省话剧团等多个省级文艺院团。目前我省保留事业体制的剧团只有黔剧团一个,按照改革部署,黔剧团将划入演艺集团,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用谢彬如的话说,这种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的思路叫做“抱团取暖”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演艺集团的组建不仅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早前省杂技团有限公司经理史新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文化演艺集团成立后,由于省文化演出中心本身即从事演出经纪,在演出经纪上的耗费将大大缩减。如果由集团介入直接联系海外市场需求商的话,院团利润将有望增加。谢彬如介绍省演艺集团的组建工作已经进入到了院团的清产核资阶段,年内将完成人员分流任务。
省京剧院是全国率先推行省内同城相同院团整合的成功案例。谢彬如介绍称,由贵州省京剧团和贵阳市京剧团整合而成的贵州省京剧院已经挂牌3年,省京剧团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单位撤销。
我省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从2008年就开始推进,年内也将基本完成内部机制改革任务。此外,省文化厅下属的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根据资源整合的需要已经划给了期刊集团,“这是出于服从大局的考虑,最近也准备完成单位注销”。
投资200亿元建设贵州文化广场
90年代,贵阳市以大十字为中心的文化设施有20余处。而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不少剧团被撤销,很多的文化设施也被拆除,为城市建设让道。谢彬如逐个松开的手指显示这些家底剩下的已然不到一半。用谢彬如的话来说,这些文化设施是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车间”和“柜台”,没有了生产文化产品的车间,又失去了展销产品的柜台,文化企事业单位就会失去最根本的依托。
目前,省文化厅最大的计划就是投资200亿元建设贵州文化广场。“三年后,在现在河滨剧场的位置,你看到的将是一个建筑面积达177.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谢彬如介绍说,贵州文化广场工程建筑面积177.4万平方米,计划于明年破土动工,并于2013年竣工。
贵州文化广场是我省引入民资发展文化产业最多的项目,它也是我省“十二五”重点工程。目前我省正计划对位于贵阳主城区的文艺院团进行连片开发,建成的贵州文化广场将为这些院团提供演出场所的硬件支撑。建成的文化广场将有演艺中心和观演中心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其中观演中心就有3个剧场和2个排练场。“有了文化广场,体制改革后的文化单位有有发展壮大的依托。”谢彬如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