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5976|回复: 71

[江城资讯] 2016年1月6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6 07: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用5年打造超大城市大模样 城市升级 一在骨架二在绿色

日前,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未来5年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武汉城市功能品质能否脱胎换骨、城市特色能否充分彰显、城市发展方式能否转变的关键5年。
    这5年,将是城市骨架性设施建设基本定型之时。市政设计院道路交通研究室工程师吴丹称,北、上、广、深通过基础设施超常规投资,迅速建成高水平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奠定现代化大都市框架体系。武汉瞄准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未来更需要加快建成高效、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到2020年,我市地铁通车里程将达到400公里,全市“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体系要基本建成,迈入全球地铁城市先进行列,超大城市交通骨架基本形成。吴丹认为,城市框架定型之时,城市品质要同步提升,未来5年是城市建设更注重功能与品质并重的5年
    “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上做了诸多努力。中心城区“三环十三射”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建成,打造了一批生态名片,建成绿道800公里,市民在家门口亲近、享受大自然,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要优化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加快构建“两轴五环、六楔多廊、蓝绿织城”的城市生态格局,建立由中心城区通向外围“1+8”城市圈的6大生态绿楔;实施“蓝网工程”、“绿网工程”,打造主城40个湖泊公园,展开100公里两江江滩生态客厅,建设新城6大郊野公园集群,打通全市1300公里绿道等,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实施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城市品质提升还有更多空间。”市规划院一位规划师称,放眼上海、杭州等城市,郊野主题公园兴起,生态环境引发产业化升级。武汉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用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大有可为
    该规划师表示,通过划定全市域范围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城市周边主要的山水资源,防止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这是对城市生态主动作为的第一步,但如何营造“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格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时间已经紧迫。姚崇怀说,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更新的时间段是有限的,大建设要与高品质同步,如果等到城市整体框架基本定型后再做探索,就为时已晚。

     武汉市规划院规划师林建伟:
    绿楔并不限定发展
    未来5年对于最终形成“1+6”城市空间格局,十分关键。武汉市规划院规划师林建伟称,固化“1+6”城市空间格局,要破除保护生态就是限制发展的概念,用生态建设,转变产业结构来防止“摊大饼”。
    林建伟称,城市空间格局不是停留在规划纸上,而是在一系列严格措施下加以落实。通过划定全市域范围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城市周边主要的山水资源,防止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建立由中心城区通向外围“1+8”城市圈的6大生态绿楔,降低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和雾霾。
    今年,首个绿楔保护规划率先出台,将对府河进行生态性建设。林建伟分析道,这将给大家树立一种观点,保护并非限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以生态建设的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争取在6大绿楔中形成风景旅游、休闲游憩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湿地公园、赏花公园、都市农业园等多类郊野公园。
    未来5年,武汉将通过建设新城6大郊野公园集群(包括生态旅游综合体)、串联三环线生态带“1环33珠”、打通全市1300公里绿道等,来实现生态控制区功能化,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实施。

    武汉交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宏伟:
    尽快把高铁开到机场去
    近年来武汉抢抓“高铁热”机遇,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武汉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中的大通道、客货运系统和20多个铁路重大项目全部实现,已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覆盖省内300公里范围和至中部省会城市2小时左右、至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5小时的快速客运交通圈。
    但武汉交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宏伟认为,取得的成果固然可喜,武汉也要有危机感。目前武汉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线路只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京广高铁,连通东西方向的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时速仅200公里。此外,武汉至胶州半岛方向列车也时速较慢,至西北的西安要从郑州经过,至东南武夷山甚至还要到合肥转车,至西南的昆明还没有高铁动车。
    再看其他中部城市也正在积极构建高铁“米”字网,长沙、郑州不但有南北向的京广高铁经过,长沙还有时速350公里的沪昆高铁经过,郑州至徐州东西向的高铁也正在建设中。
    “铁路建设拉出了全国交通的骨架,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个城市高铁发展得如何,决定了其在此区域乃至全国的地位。”朱宏伟说,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应当承担起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责任,面对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要想巩固乃至提升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就必须使高铁大通道更为通畅,形成更完备的“米”字形大通道格局,构建全国高铁“天元”。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武汉将着力构建沿江高速铁路,强化武汉铁路大通道往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的能力,使目前6个方向能力扩展至12个方向,基本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促使武汉以铁路为骨干的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匹配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求。
    朱宏伟建议,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要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应尽快让高铁连通机场,促使更多外地旅客来汉进行空铁换乘,这样才能凸显出中部门户地位
  
    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孟建军:
    江边要让人慢得下来
    “‘十三五’期间,我市提出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打造滨江滨湖生态景观,这一做法本质是将公共资源还给市民,给大家提供慢生活的休闲空间,这是国内外一线城市的普遍做法,也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昨日,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孟建军说,“武汉在中心城区未来需要更多的公园和绿道,方便市民更便捷到达其中。”
    孟建军说,纵观国内一线城市,上海是将滨江资源利用得最好的地方,当地以黄浦江两岸的近现代和当代建筑为映衬,将大上海的气势展示出来,同时沿江有大量供游人休闲的设施,让人愿意亲水、近水。苏州则是围绕金鸡湖打造景区,把滨湖资源发挥到极致,形成了文化会展区、时尚购物区、休闲美食区、城市观光区、中央水景区五大功能区。
    “武汉江、湖资源兼备,市民可以就近徜徉在其间。近些年全市重点打造的青山江滩和后官湖绿道等,和已经开工的东湖绿道以及墨水湖公园等,甚至是‘三线一路’规划,都是围绕如何让市民共享江、湖资源而进行的努力。”孟建军认为,和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武汉应当学习这些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保护的理念,同时随着政府财力的提升,不断增加生态景观产品的供应量,引导全社会绿色发展的意识。
   
    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博士吕汉阳:
    建“智慧城市”应让市民说话
    “全国有大量城市提出发展‘智慧城市’,政府的投入总是有限的,应重点突破,而不是贪大求全。”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吕汉阳博士表示。
    2015年,武汉相继建成“云端武汉”政务云(数据)中心、电子市民中心、市民“一卡通”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制定了《武汉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从体制层面破冰,打破信息孤岛,开创全国电子政务建设之先河。同时,以财税、交通、商事、科教等领域为重点,建成全国政务数据开放最多、应用最全的市政府公开数据网,武汉也再次获评全国“智慧城市产业领军城市”称号。
    下一步,武汉还将全面推进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环保等相关产业创新,实现本市互联网与其他产业深度整合发展与全球同步。

    五环十八射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域交通要加密城市环线之间的快速路网,到2020年将形成“五环十八射”高速公路路网,即武汉市域范围的出城快速路将达到18条
    “五环”即内环、二环、三环、四环和外环。
    “十八射”具体为江北快速路、武英高速、武麻高速、岱黄高速、机场高速、机场二通道、长丰大道高架接硚孝高速、东西湖大道接107国道、汉蔡高速、东风大道高架接318国道、武监接汉洪高速、青郑高速、武纸公路、武鄂高速、武黄高速、高新大道、凤莲大道(凤凰山—光谷大道)、白沙洲大道接107国道咸宁段。
    目前,“十八射”中大部分已建成通车,而机场高速正在进行改线施工,江北快速路目前仅开通新洲段,硚孝高速武汉段正在加快建设。而五条环线中,也仅剩四环线正在建设中。

    绿网  
    未来5年,规划建设绿道1300公里,构建郊野—城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推进绿道环湖、沿江、临街、绕山、穿城,形成覆盖三镇、串联主城和新城主要区域的绿道系统,将东湖绿道打造成世界级绿道;集中建设一批郊野公园、街心公园、城市林荫道、立体绿化带等,通过绿道连接成网,让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
    “十三五”期间,将加强两江四岸的绿色风光带建设。推进“纵轴”谌家矶、杨泗港等地区共11公里长江江滩公园,以及“横轴”汉江湾地区5公里汉江江滩公园等工程建设,延伸两江四岸绿化岸线接驳至三环线城市生态带;依托汉正街改造工程启动南岸嘴景区新建以及龟山景区改造项目,为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打通长春观—洪山—珞珈山的绿化通廊,扩大山体公园周边绿化开敞面,形成从蛇山公园经洪山、珞珈山连接至枫都山的东西向山系串珠绿廊
  
    蓝网
    未来5年,我市将全力彰显滨江滨湖生态特色,实施“蓝网工程”。严格落实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全面锁定全市166个湖泊“蓝线”。实现城区湖泊全面截污、水质全面好转、环湖路全面打通、湖泊公园全面建成。
    2016年中心城区湖泊排污口全面截污,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加快新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金口、武湖、军山等16处污水处理系统。实施南湖、墨水湖、杨春湖、梁子湖、汤逊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大东湖等生态水网建设。
    加快推进两江四岸环境建设,建成百里滨江画廊。从今年起,我市还将不断延伸“两江四岸”滨水生态长廊,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江滩30公里,推进全域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实现江湖相济、湖网相连。

   超算中心
    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正在筹划建设超算中心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计算能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而超级计算机作为云计算的强大基础设施,可以对外提供千万亿次的计算服务。高性能计算不工作,设备空闲时,超算中心就利用这一空当从事云计算服务。超算中心的云服务是在高性能服务器实现的,因此计算能力和速度很强,输出的云服务也更高效。
    超级计算可承担各种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同时,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也可为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是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领域一系列重大挑战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目前,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城市均建有超算中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8: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60个物流城市武汉排名第五

    统计显示,华中大区无论在订单增速还是消费总量上,在全国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以京东为例,华中区大件增速排名全国第一,中小件增速全国第二;苏宁在去年宣布武汉升级为全国八大仓库之一。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正在建设覆盖武汉城市圈的1小时城市物流配送圈,面向华中区的6小时区域分拨物流圈,以及面向全国的24小时城际物流圈。
    在一份2014年由第三方出具的城市物流质量评价指标中,武汉在全国60个物流城市中名列第五,仅次于深圳、上海、广州和天津。来自省交通运输厅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武汉围绕建设中的四环线和大型交通枢纽,依托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正在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园区(中心)空间布局;九州通衢,1200公里半径圈覆盖了中国80%以上的经济发达城市。
    预估2015年武汉社会物流总额2.8亿元,行业增加超过1000亿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8: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江两山”到“全域推进”  湖北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

    几年前,湖北旅游能叫得响的品牌是以“一江(长江三峡)两山(神农架、武当山)”为代表的大景区和重点旅游线,而今,不论是城市休闲、景区建设,还是乡村旅游、森林度假,近年来,湖北省都打造了一批叫响全国的“名牌”。
    翻开湖北地图,这只由东向西翩翩起舞的蝴蝶,五年间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以武汉为起点的高速和动车网络如蝴蝶的脉络,架起了通达每一个城市的快速通道;秦巴山库区生态环保路、武陵山绿色旅游公路、大别山红色旅游路、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等四条生态旅游路,犹如毛细血管,将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优美的旅游资源一线串珠,成为大山深处的“风景路”、“致富路”。这张地图,因旅游而变得色彩斑澜、生机勃勃!
    区域合作
    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五年来,湖北省不断加强与中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各省份的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加快开发,使旅游业成为推动“新马车”建设的新动力。
    在跨省合作框架下,以省会武汉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跨区域旅游产品不断成熟,“中三角”四城共用一张旅游卡,三省300多家旅行社共推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线,长江三峡+七彩云南之旅,长江三峡+荆楚文化,长江三峡+华东都市之旅,长江豪华游船之旅,长江三峡+古丝绸之路之旅……如今,以武汉为起点的长江三峡旅游线撑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旅游蓝”。
    省内旅游合作进程也是不断加快。以宜昌为例,近年来,宜昌+恩施,替代了张家界风光;宜昌+神农架,形成三峡人家、清江画廊、屈原故里、神农架云海等3日深度游;宜昌+荆州,打造从三国到三峡核心景区游。与此同时,宜昌还以长江三峡为依托,加强与重庆的合作,不断开创鄂渝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2013年,宜昌首次跨区发放旅游年卡,首站是荆门。如今荆(州)荆(门)宜(昌),成为湖北省中西部旅游“金三角”,仅旅游年卡就已发放30余万张。
    区域合作,让湖北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统计预测,2015年,湖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5.19亿人次,同比增长10%;入境游客285.38万人次,同比增长3%;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316亿元,同比增长15%。
    城市即旅游
    旅游即城市
    “十二五”以来,旅游业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对推动全省和各地的整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省突出旅游在城市和乡村发展中的产业、就业、开放等功能,着力打造旅游驱动型城市和镇村,使旅游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截止目前,全省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个,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4个,中国旅游强县1个,湖北旅游强县19个,湖北旅游名镇24个,旅游名街11个,湖北旅游名村97个,在推动城乡绿色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武汉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品牌来建设和经营,先后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智慧旅游城市、国家旅游标准化城市,以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
    宜昌市充分发挥丰富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并以此推动三峡城市群核心城市以及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跃升千亿能级,旅游业综合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突破10%,打造了一座宜居宜游的绿色城市。
    十堰市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多元复合型转变,实现旅游品牌由“武当山一主独大”向“(武当山)山、(丹江、太极湖)水、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转变,并充分释放旅游产业的综合能量,形成了“山水城互动、文旅农互融”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作为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景区,湖北省近年来不断升级转型,通过旅游标准化创建来引领景区的发展,高等级景区数量逐年增加,5A级景区数量已达11家,位居全国第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8: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卓尔云市场物流交易平台上线

    昨日,不少汉口北货车司机都忙着下载卓服汇APP,“以后接单、送货,只需指尖一点。”
    作为卓尔云市场三大平台之一的卓服汇3日正式上线。卓服汇专注于批发市场物流、物业线上服务,商户、司机等用户群体随时随地通过卓服汇APP实现找物流、找仓库、找商铺、找住宿等功能。
    据了解,汉口北15大专业市场投入运营,总计1万名商户,带动近万名货车司机在汉口北从事物流配送。而传统物流由于技术手段、运行模式滞后,物流中间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不透明、车货匹配效率差,提高了货主找车的中间成本,还造成大量的空驶、迂回问题,增加了司机的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卓服汇以物流需求集中的批发市场为切入点,打造物流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并逐步引入和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实现货主与车主之间一对一的对接,实现了供需双方的智能匹配、订单状况的实时监控,大幅提高了运行效率。
    卓尔电商集团CEO胡毅表示,卓服汇专注不仅仅是汉口北的物流,将拓展到湖北省,乃至全国,连接全国的各大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将打造全国最大物流交易信息平台
    去年11月28日,卓尔云市场运营,三大平台中的卓尔购、卓金服28日上线。三大平台形成批发交易供应链服务的闭环,成为批发商户的超级生意助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8: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万人口的“城市紧箍咒”不该再念了

在全国性崛起的均衡战略下,未来必然出现更多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譬如武汉、郑州、沈阳、成都、重庆。又想在北京、上海之外多搞中心城市,又不想别的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这是自相矛盾的。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未来中国应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避免全国性服务功能过于集中到一两个城市。


  不过,就在不到一年前,尚有个别决策部门眼光浅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搞出一个硬性规定,除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外,控制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笔者多年前即提出,中国应有更多经济中心,设计接近十个左右的中心城市才合理。当时被体制内部分僵化人士视为激进。事实上,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实现城市人口的适度集中,未来必然出现更多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又想在北京、上海之外多搞中心城市,又不想别的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这是互相矛盾的,未来必须要调整相关政策。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沿海区域经济增速下滑,中西部增速却逆市上扬,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国家战略的变化。

  与社会经济领域的“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

  在东部沿海区域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对于国家战略的整体压力尚不明显,但近年来,沿海区域,特别是浙江与广东等中国以前的经济龙头增长放缓,使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区域,另外,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外需急剧萎缩,未来内需对于中国经济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国家战略逐步从优先发展沿海的非均衡战略,过度到全国性崛起的均衡战略,各个城市和区域群起争雄。

  自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将数十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今后,中国在均衡式发展战略之下,将诞生更多经济中心,中部的武汉、郑州,东北的沈阳,西部的成都、重庆等全国重要节点性城市,在成为新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时,亦必然伴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双重扩张。

  当下北京、上海等地,城市病严重,一个很大根源,在于吸收了太多了人口。目前中国有2亿多流动人口,近1亿城市流动人口,都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少数几个城市。若能崛起更多大城市、中心城市,必然可分流北京、上海的人口,使大众在就业、教育等领域有更多选择。

  北京到底可以容纳多少人口,目前各方学者争议巨大,有说2000多万的,有说3000万的,甚至有人号称北京完全可以容纳下5000万人口。但无论如何,鉴于北京的强势地位,其当下强行限制人口的政策已成定局。但是,北京认为的“人口饱和”,并以此为据推行“限人”的政策,并不一定适合其它大城市,尤其是成长中的城市。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所说的中西部中心城市,恰是处于成长中的城市,其未来的经济和人口都在高速扩张中,破1000万势在必行。

  尊重发展阶段,并以此为据,推行包容性、开放性的人口政策,比“限人”更为明智。

  譬如,武汉是长江中游核心城市,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心集中在长江经济带,而随着未来大陆市场的统一,武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获得质的飞跃,成为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大势所趋。武汉去年的人口大约是1000万,未来其人口总量将突破1500万甚至2000万,人口增量主要是移民,预计武汉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将从当下的约20%上升到50%左右,成为中部名副其实的人口熔炉,在此情况之下,要武汉遏制人口,无疑给其念紧箍咒

  再如,重庆主城区的人口,也不可避免将继续增加。重庆作为两型社会试点,身负吸纳农民进城的任务艰巨,当下重庆3000万人口中,绝大部分尚是农村户口,未来把这些农民吸引进城,重庆主城区的人口,至少需要再增加数百万。而成都未来作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之一,将成为西部制造业中心,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对于人口的吸附能力亦将加强。

  不能因为北京、上海等地发展饱和,人口增长动力衰减,就让所有特大城市陪绑。事实上,中国的特大城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应该鼓励更多城市的人口超1000万,而不是又要其它城市分担北京上海的负担,又限制其人口超过1000万。

  北京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口,某种原因在于拥有太多资源,而这些资源,如果在彻底市场化的情况下,本来是不应该堆积在北京的。

  中国的城市往往对应行政级别,而资源的配置,往往是按照行政级别进行,从直辖市到县级市,获得来自中央政府的关照,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形成了城市的梯度与级别。未来,需要打破这种行政主导的模式,让市场配置资源,让资源带动人口流动,自然可以均衡人口,既减缓北京、上海的压力,又造就更多大城市崛起。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8: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hyqhy 于 2016-1-6 10:30 编辑

汉欧班列去年增幅居全国第一

昨日,武汉汉欧国际物流公司宣布,2015年,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下称汉欧班列)累计发运164列,运送集装箱货物14912标箱,增幅位居全国首位
    据介绍,2014年汉欧班列去程26列、回程为零,2015年去程98列、回程66列,总增幅逾500%,多项数据排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回程货源,货量及货物品种均在全国保持优势
    去年5月,汉欧班列在全国率先“吃螃蟹”,开通首条原材料进口班列——俄罗斯至武汉进口木材专列,每周将数万立方米的木材半成品从西伯利亚运到武汉。
    该班列的货主企业是中航林业公司。该公司副董事长郭卫东说,此前从俄罗斯进口木材都是先走铁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经海运至山东烟台、青岛等地分拨。与汉欧班列合作后,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木材还可直接运至武汉阳逻港,顺长江北上南下,“一举打开湖北周边、成渝、江苏等地市场。”
    武汉港航发展集团董事长谢宗孝表示,武汉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具有其他中欧班列无法比拟的铁水联运优势,可以成为俄罗斯进口木材的最佳中转地,并带动相关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产业向武汉集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qhyqhy 发表于 2016-1-6 08:39
全国60个物流城市武汉排名第五

    统计显示,华中大区无论在订单增速还是消费总量上,在全国所占分量 ...


物流这个我看好多地方都号称大幅增长,某某物流快递设置中心,已经有点乱象了。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中心呢大家觉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规(东开)地[2015]073         武汉智慧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超云计算中心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卸甲路以南,藤子树路以西         2015-12-22        0099294         鄂规用地420118201500054      这应该是楼主所发的武汉超云计算中心位置吧!!!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欢迎各位大神发言{:5_109:}{:5_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qhyqhy 发表于 2016-1-6 08:42
1000万人口的“城市紧箍咒”不该再念了

在全国性崛起的均衡战略下,未来必然出现更多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 ...

支持 现代城市竞争,就是人口吸附能力的竞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省成海外人才“双创”首选地之一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娜、通讯员任才)实地察看项目、听取专家意见,元旦过后,“百人计划”考察组马不停蹄地奔走于项目现场,对73名入围者进行考察。
    5年来,我省连续实施六批“百人计划”项目,引进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321人(团队6个)。以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东湖高新“3551人才计划”、襄阳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为代表的市级引才工程也同步展开,形成上下联动、竞相引才的生动局面。
    5年来,我省共有273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湖北有很多机会,我在这里搞科研,还创办了公司,算是很成功的”,去年华创会上,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弗朗西斯·沃波特接受采访时说,湖北已成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之一。
    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省人才队伍总量达到650多万人,在鄂“两院”院士69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273人、“万人计划”50人,进入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达到5800多人;科技型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2014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8.6%,技术合同交易量增长位于全国第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人口是个非常非常错误的方法,而是应大加力引入年轻人口,一个城市有人才有希望,没有人一切都是扯谈的。不要把人口看作包袱,应把人口看作一切一切的基础!人才是一切!武地大的很,又是平原,周边又没有什么大的城市,所以可吸的人口非常非常的大!管理者们别搞错的形式。武汉最少人口最少2000W!!!!!!!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国税收入占了全省一半
在汉车企缴国税177亿元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汪亮亮 通讯员李亮 潘菁华 叶翩)武汉市国税局昨日发布,去年武汉市国税收入1172.45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省国税收入总量的56.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六。
    据悉,武汉市500万以上重点税源企业达759户,入库各项税收827亿元,同比增长25.11%。其中,神龙、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标致雪铁龙以及上汽通用等5家整车及销售企业入库国税收入177.38亿元,同比增长15.01%。“在汉车企缴的国税占了武汉国税总收入的15%,凸显了武汉作为车都的地位。”武汉市国税局人士说。
    为促进“大众创业”,武汉市国税局积极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去年共为小微企业减免税收7.75亿元,同比增加5.95亿元。同时,该局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企业、农林牧渔企业及文化事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全年享受税收减免企业达2.6万户次,减免所得税22.52亿元,鼓励了“万众创新”,激发了各类经济主体活力。
    据统计,武汉市税源户管总量已达到42.13万户,较“十二五”初期的20万户实现了翻番,比2014年增加6.63万户。目前,国税税源户管仍以月均6000户的速度快速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3号线提升轨道交通吸引力 每天约51万人次乘地铁过
    地铁3号线起于沌阳大道站,沿东风大道、龙阳大道过汉江,经宗关、王家墩商务区、菱角湖后转至建设大道,沿建设大道延长线向东北至市民之家,过三环后至终点站宏图大道。3号线具有强大的换乘功能,3、4号线在王家湾站的日均换乘客流量为4.9万人次;1、3号线在宗关站的日均换乘客流量为4.5万人次;2、3号线在范湖站的日均换乘客流量为5.3万人次。
         来自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监测显示:随着3号线通车,三镇轨道网初步成型,武汉轨道交通吸引力提升。
        3号线开通前三天,线路日均客流量为20.3万人次,占全网日均客流总量的10%~12%。工作日期间,线路客流具有明显高峰特征,其中早高峰为7:15~8:45,晚高峰为17:00~18:30。
站点客流方面,较大的分别是王家湾、香港路、体育中心、沌阳大道、后湖大道、兴业路、宗关、范湖等。从分布来看,大客流区域主要集中在具有换乘功能的站点、人流转换量大的区域及各枢纽点和商圈周边。从全网轨道过江交通日均客流情况来看,2号线江汉路站至积玉桥站为32.5万人次,3号线的宗关站至王家湾站为8.5万人次,4号线复兴路站至拦江路站为10.3万人次,轨道交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峰期常规公交过江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湖北省国税收入首破2000亿大关 继续领跑中部六省
     1月5日,据湖北省国税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国税收入完成2066.1亿元,首破2000亿元大关,稳居中部六省首位、全国第8位。
       2015年,传统产业多点发力,拉动税收稳中有增。全省“烟油电商”四大传统行业合计完成税收1018.5亿元,增长16.7%,增收145.8亿元,占全省国税收入增量的72.7%。其中,烟草制品业结构升级,带动税收总量突破400亿,完成424.3亿元,增长12.5%;成品油加工行业税收增长主要源于税率上调,税收增长34.3%;电力行业增收主要因为电煤价格下跌,税收增长15.1%;商业增收主要靠烟草批发环节税率上调和京东、唯品会等电商新型业态增收的拉动,商业税收突破300亿,完成323.2亿元,增长16.8%。
     同时,新兴行业稳步走强,经济转型效应彰显。金融、交通运输、信息软件和商务服务业竞相发力,2015年4个行业税收分别增长22%、21.1%、8.3%和10.7%,共计增收28亿元,占全省增收额的13.9%。得益于资本交易市场行情火爆、地方财务公司业务发展较快,金融业税收增长抢眼,共增收16.6亿元,其中证券交易税收增长1.6倍,银行及财务公司增长8.1%,人寿保险增长2.8倍,三个行业共增收14.1亿元。
       此外,税收秩序持续规范,风险管理不断加强。面对趋紧税收形势,全省国税部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主线,以查促收,挖潜增收。全省查结各类偷逃税案件2811户次,查处100万元以上大要案件102起,查补入库收入达22.3亿元。运用税源风险预警防控管理系统,发布显性和隐性风险疑点纳税人33412户,评估增加税收26.23亿元,同比增长24.87%。
       湖北省国税局局长张国钧表示,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国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我省经济“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直接体现,也是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举措的结果。
据张国钧介绍,2015年全省国税部门适应经济下行、税源趋紧的新常态,坚定不移地贯彻组织收入原则,依法征税,量质兼取,既防止组织收入中违反税法的行为,又坚持堵漏增收,确保税收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为了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省国税局实现行政审批“瘦身”、行政收费“归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爬坡过坎。2015年,全省国税部门累计落实各项税收减免340余亿元,有力支持了全省经济发展。同时,省国税局积极与税务总局联系,争取免抵指标, 2015年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155.2亿元,同比增长27.4%,促进全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9: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qhyqhy 发表于 2016-1-6 08:42
1000万人口的“城市紧箍咒”不该再念了

在全国性崛起的均衡战略下,未来必然出现更多1000万以上人口的城 ...

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中央的一些决策确实让人看不懂,自相矛盾,人口是追随市场和产业跑的,你想控制也控制不了,千万不能搞计划经济那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2 23:15 , Processed in 0.051470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