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3 11: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1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特点
(一)月度产值创新高,生产增速列副省级城市首位。11月份,规上工业完成产值1205.7亿元,创历史新高,环比增加163.86亿元,同比增加95.47亿元。当月增加值增长9.9%,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环比加快。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比1-10月加快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比1-10月差距扩大0.2个百分点。1-11月,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南京排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沈阳排第4位,同比前移1位。
(二)产销衔接向好发展,消费升级产品增长较快。前11个月,规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0606.82亿元,增长7.6%,增速快于产值1.1个百分点。产销率96.9%,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239种工业产品中,121种产量保持增长,增长面为50.6%。其中消费升级型产品增长较快,运动型乘用车(SUV)、电视机顶盒、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圆片、光缆、化学药品原药、环境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分别增长72.3%、46.6%、39%、37%、25.2%、23.1%、15.8%。
(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汽车、食品、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较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增长9.6%,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高耗能的原材料工业产值下降9.8%,占规上工业比重17.2%,同比降低3.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25.5:74.5,轻工业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从11个重点产业看,9个产业保持增长,汽车、食品、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达到两位数。汽车产业产值当月增长38.3%,1-11月增长19.4%,比1-10月加快1.3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当月增长28.1%,1-11月增长10.2%,比1-10月加快5.1个百分点;食品烟草产业累计产值增长12.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四)新城区继续领先增长,东湖、武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发挥稳增长作用。5个新城区完成产值4174.6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8.1%,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增长16.9%,增速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净增产值603.53亿元,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5.9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90%。东湖开发区累计产值增长5.6%,比1-10月提高4.1个百分点。武汉开发区累计产值增长5.7%,其中11月份增长23.4%。
(五)经济效益延续提升态势,重点产业拉动作用突出。受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较大等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1-10月,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49%,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08.58亿元,增长5.7%,增幅比1-9月提高1.7个百分点。食品烟草、石化、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净增利润27.78亿元、18.34亿元、13.29亿元,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5.4个百分点。
(六)要素供应总体充裕,工业用电明显回稳。从天然气看,1-11月全社会用气12.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从货运量看,累计完成3.93亿吨,下降1.8%,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4个百分点。从用电看,11月份,全市工业用电22.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月提高16.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11个重点产业中,当月用电实现增长的有8个,比上月增加2个。其中,汽车、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等3个产业延续10月份的快速增长态势,增速均超过25%。
二、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一)市场需求总体偏弱。从先行指标看,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从价格端看,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0.5%,连续45个月同比下降,连续23个月环比下降。我市工业PPI今年以来也为持续下降,11月下降6.1%,降幅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从15个副省级城市看,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去年同期全部下滑,平均下滑4.1个百分点,我市下滑2.7个百分点。
(二)工业增长动力不足。传统产业增长持续困难,1-11月我市钢铁、石化产业产值分别下降8.2%、19.2%,降幅分别比1-10月扩大1.6、0.6个百分点;建材、日用轻工产值仅分别增长5.5%、0.6%。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下降,1-11月工业投资完成2502.97亿元,增长6.4%,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
(三)成本上升不断挤压盈利空间。1-10月,全市工业税金增长9.9%,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9.6个百分点;财务、管理费用分别增长11.1%、6.7%,分别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0.8、6.4个百分点。企业反映人工成本年递增约10-15%,支付工资与各类社保支出的比例仍在1:0.4,成本压力较大。
(四)企业资金紧张矛盾仍然突出。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和降息,但实体经济企业资金紧张矛盾并未缓解,目前我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占信贷总额的比重为9.2%,较上半年下滑0.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滑1.5个百分点。企业资金链循环不畅问题较为突出,应收账款增幅逐月上升,10月末,全市工业应收账款增长12.8%,增幅比上半年上升5.9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运行监测预警,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做好生产要素保障,积极应对近期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变化;强化增长点摸排服务,促进企业增产增效;围绕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策划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为全年及“十二五”收好盘、明年及“十三五”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