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8709|回复: 65

[江城资讯] 2015年12月25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5 09: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猜想:重庆郑州武汉西安等9城有望入列

时隔37年后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聚焦中西部。
12月21日闭幕的会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中西部地区将涌现出一批城市群,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那么,谁最有希望拿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金字招牌呢?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对澎湃新闻分析,省会城市可以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方向进行培育,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通过这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来带动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在城市群的发展,从而再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换句话说,区域性中心城市将深度挂钩城市群。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近日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表示,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10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新的中心城市重点将在东北、中原、成渝等几大城市群培育和发展。
那么,中国到底要建多少个城市群呢?
在11月初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直接列出的城市群是8个,分别是要优化发展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要形成的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
被点名的八大城市群中,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和关中平原等5个城市群,位列中西部。
这可能意味着,来自上述5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最有可能入列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它们分别是成都、重庆、郑州、武汉、南昌、长沙、哈尔滨、长春,以及西安
中西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拆解
成都、重庆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分而论之。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区域龙头地位凸显。近年来,重庆GDP增速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保税区、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又让重庆获得了多项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再加上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机遇的助力,重庆跻身区域性中心城市毫无争议。
成都同样目标高远。该市“十三五”的目标是,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目前,成都市的GDP在西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在国务院今年11月批复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成都的发展定位已从原来的“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升级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1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
武汉、南昌、长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核心城市。今年4月批复实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
哈尔滨、长春是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振兴东北和中俄合作的大背景下,哈长城市群注定将迎来一系列的政策倾斜。今年12月,哈尔滨新区顺利获批设立,成为全国第16个国家级新区,这被视为决策层力挺东北的又一举措。
西安则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具有在新一轮发展中赶超先进城市的潜能和优势。
城市群规划过多则滥?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5个城市群未必就是中西部城市群的全部。
按方创琳此前的表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未来中国可能需要打造20个城市群。除了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8个城市群,山东半岛、辽中南、海峡西岸、江淮、北部湾、天山北坡、呼包鄂榆、晋中、宁夏沿黄、兰西、滇中和黔中都可能打造城市群。
方创琳认为,未来天山北坡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都将有望纳入到中西部城市群建设中,但目前这些城市群发展还比较弱。
如果这些设想最终被采纳,那相关的核心城市也有望得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光环。
不少规划专家的担忧是,城市群规划过多则滥。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澎湃新闻透露,曾有个别省市做规划时,划定设立6个城市群,简直胡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城市群需要建立在多个城市的基础上(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要大),城市相互之间地理空间要临近,单位面积的城市联系度要密切,相关产业要紧密相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09: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12月25日武汉新闻汇总

金口水厂一期工程投产运行
保障光谷发展 缓解江南供水压力

    本报讯(记者马振华 通讯员谢铭辉)今日,我市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厂金口水厂一期工程投产运行。市水务集团表示,项目投产后,不仅可以为光谷经济发展提供供水保障,还将有效改善武昌片区供水,进一步保障供水安全。
    金口水厂位于我市长江上游龙床矶,水质良好。项目共有四期规划,预计供水规模最终能达到100万立方米/天,今日投产的一期工程供水规模达到25万立方米/天。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6.7亿元,是我市百年水务历史上单项投资规模最大项目。
    市水务集团表示,金口水厂一期投产,将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近几年光谷大企业纷纷落户,用水规划由原来的40万吨/日调整至100万吨/日,供水范围的扩大,用水量的快速上升,解决了结构性缺水。金口水厂一期的投产,为上海通用、华星光电等我市重点项目提供了用水保障,同时也为以后供水区域内引进更多重大的项目提供支撑。
    金口水厂一期投产运行,用水得到明显改善的还有武昌的高校片区。武昌地区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突破百万,每逢开学季,武昌地区新生及陪同家属人数激增,导致用水需求间歇性暴增,由此引发供水矛盾。随着项目效益的体现,明年开学季这种情形将有效缓解。由此,整个武昌片区供水压力将得到明显缓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09: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省成立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基金

    本报讯(见习记者王东方 通讯员刘明)昨日,由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旅投”)与国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非信银(上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在汉成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
    据介绍,该基金将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辐射海外,主要投向文化旅游产业,涵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景区升级及配套设施建设和其他延伸产业。
    “产业基金的设立有利于开拓文化旅游产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本市场良性发展。”鄂旅投总经理刘俊刚表示,该基金将积极对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快湖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0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现通关便利 提升跨境贸易效率
湖北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启动

    本报讯(记者肖娟 通讯员杜婷婷)昨日,湖北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标志着我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有多品种、小批次、频繁交易等显著特点。如果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的关检监管模式,会给从事“巨量小额碎单”业务的企业增加极大的通关成本。
    今年7月13日,省政府召开跨境电商专题会议,明确要求以东湖综保区为主体,加快搭建湖北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公共平台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区在线联网申报与审批,简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手续。在省跨境电商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下,关、检、税、汇、商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于12月初完成了平台各项建设任务。
    平台主要包括跨境电商通关管理平台和跨境电商政务交换服务平台两部分,既能实现“关检税汇商”等职能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高效监管,也能实现政府部门与外贸电商企业之间的商务、政务信息交互。交易、物流、通关、支付、汇兑、认证等 “碎片化”的外贸线上服务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整合,为政府与外贸电商企业提供跨境贸易数据交换标准和大数据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09: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5-12-25 10:11 编辑

武大利用北斗数据捕获地震波信号
相关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

    本报讯(记者胡琴沁 通讯员何小丹 吴江龙)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近日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精度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地学杂志《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单独利用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观测数据成功捕获地震波信号。
    此次发表的论文题为《利用高频GNSS数据实时捕获地震波:应用于2015年尼泊尔7.8级地震》。第一作者耿涛、通讯作者方荣新均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针对目前北斗系统实时精密轨道和钟差无法常规获取的问题,文中提出采用历元间差分观测值实时解算测站速度结果,使北斗速度测量精度达到2-3mm/s, 位移测量精度达到2-5cm。
    该方法成功应用于2015年M7.8级尼泊尔地震,用北斗独立观测到的地震波信号与地震仪(ACC)观测结果高度一致,证明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具备了地震波观测能力。
    近年来,卫星导航技术已成为强震监测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可弥补地震仪强震监测记录量程饱和的问题。以往主要采用美国1964年投入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信号。研究团队的成果证明了,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具有与美方同样的高精度地震监测能力。



武大取得抑癌蛋白研究新成果
    湖北日报讯 (记者韩晓玲、通讯员陈述亮)武汉大学郭德银教授等人发现,人类重要抑癌蛋白PTEN不仅具有抗肿瘤功能,还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21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免疫学》。
    先天免疫是机体抵御病毒等的第一道防线,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0年来,先天免疫特别是I型干扰素反应信号通路,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PTEN是10余年前发现的重要抗肿瘤基因,其突变或功能缺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直接相关,包括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肺癌、肝癌等,但它是否在机体抗病毒免疫方面发挥作用则不清楚。郭德银团队研究发现,PTEN蛋白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调控决定I型干扰素产生的关键转录因子IRE3发挥抗病毒免疫功能。
    研究还发现,PTEN缺失的细胞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干扰素敏感的溶瘤病毒在PTEN缺失的肿瘤细胞中复制效率很高,并能引起肿瘤细胞凋亡或裂解,因此该研究为PTEN缺失的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09: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5-12-25 10:06 编辑

杭州武汉对比,不进则退
     杭州、武汉分别是杭州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的极核城市,近年来,两市根据各自的城市定位,经济发展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为了全面把握两市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对2012年以来两市经济发展走势做了对比分析,为缩小与武汉差距,找准杭州发展着力点,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参考。
一、杭州发展优势
转型升级是破解经济发展矛盾,争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发展“十大产业”,全力推进“一号工程”,全市经济提质增效明显。
(一)经济增速首超武汉。
2005-2014年,武汉GDP增速始终高于杭州,年均超过杭州2.2个百分点,从而GDP总量从落后我市682.67亿元转为2012年领先杭州170.20亿元,2014年高出863.32亿元。但今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速重返两位数,增长10.3%,高于武汉1.6个百分点,增速十年以来首次赶超武汉。
(二)服务业集聚态势强于武汉。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近年来,我市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服务业跃升为首位经济。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0∶41.8∶55.2,三产占比分别比2012年、2013年提高了3.1和0.9个百分点;武汉三次产业比重为3.5:47.5:49.0,三产占比虽比2012年、2013年分别提高了1.1和1.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我市6.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后劲强于武汉。2014年我市服务业投资增长20.3%,高于武汉3.9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投资分别高于武汉35.7和95.1个百分点(见下图)。
(三)增长效率高于武汉。
增长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最基本最主要的源泉,我市的劳动生产率2012年以来均高于武汉。近三年我市人均GDP分别为8.93万元、9.52万元和10.38万元,高出武汉12.3%、7.0%和5.9%。投资质量好于武汉。近年来,我市投资规模虽不及武汉,但投资质量较好。2012-2014年,杭州市每百元固定资产产出GDP 分别为186元、196元和210元,比武汉高29.2%、29.8%和31.8%。盈利能力强于武汉。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用率为7.6%,比2012、2013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同期武汉仅为4.5%,比2012、2013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多于武汉。2014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44632元和23555元,高于武汉34.2%和45.9%,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领先武汉9位和5位次。
(四)转型潜力大于武汉。
“互联网+”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我市着力打造集信息产业和智慧应用为一体的新经济形态,信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我市拥有全球最大的C2C网络交易平台、全国最大的B2C网络交易平台、全国最大的民营网络支付平台,拥有全国1/3以上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和专业网站,信息经济对杭州经济产生了全方位推动作用。2014年,我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1668.64亿元,增长18.3%,占全市的18.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913.31亿元,增长25.4%,高于武汉16.9个百分点。
(五)创新动力好于武汉。
2014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270亿元,比2012年增长18.4%,高于武汉3.8个百分点。我市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左右,达到了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水平。我市发明专利授权量5559件,增长13.1%,比武汉多168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
(六)市场活力优于武汉。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我市共有私营企业27.6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9%,个体工商户34.53万户,增长5.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503.05亿元,占全市的59.8%,高于武汉17.3个百分点。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市场创业热情持续发力,我市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2014年新增企业登记5.36万家,高出武汉15.4%,其中新增上市公司7家,累计109家,比武汉多49家;浙江股交中心新挂牌企业176家,累计354家;“个转企”12756家,累计达到25870家,大众创业的热情不断提高。
二、杭州发展差距
(一)总量位次后移。
我市在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上成效凸显,但部分指标与武汉的差距仍在扩大。尤其是武汉紧抓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五大计划,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兴产业上项目,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武汉GDP达到10069.48亿元,率先迈上万亿台阶,比我市多出863.32亿元,总量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连续赶超南京、青岛、杭州、成都等城市,居全国第八位。而我市经济总量自2012年被成都、武汉反超后,位次由第八位退至第十位。
(二)工业竞争力低于武汉。
从两市现有的经济结构看,工业仍是全市经济的主要支撑之一。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武汉以“工业倍增计划”作为抓手,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着力点,工业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53.35亿元,高出我市648.10亿元,领先优势比2012年扩大了330.22亿元,年均增幅12.6%,快于我市3.3个百分点。大企业培育力度小于武汉。2014年武汉产值超百亿企业为15家,比2012年增加3家,仅神龙汽车、联想、湖北中烟等5家大企业对全市规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就达到50%以上;我市超百亿企业仅为9家,与2012年持平,对全市的贡献率为21.2%。增加值率与武汉差距较大。工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是我市工业竞争力弱于武汉的重要原因,2014年我市工业增加值率为21.7%,虽较2012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仍低于武汉7.7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增速落后于武汉。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服务业中心,因其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贡献逐步提高。2012-2014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虽比武汉高88.12亿元、96.42亿元和134.14亿元,但从发展速度看,我市增势弱于武汉,2012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0.1%,略高于武汉0.1个百分点,但2013年、2014年均低于武汉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为分别低于武汉3.1、4.9和9.4个百分点(见下表)。
2012-2014年杭州、武汉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滑动可查看表格全部内容
年份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杭州武汉GDP之比杭州武汉杭州武汉
20127833.628003.820.982393.592711.473921.173833.05
20138398.589051.270.932523.883113.34416.124319.70
20149206.1610069.480.912805.253453.355067.94933.76
年均增速(%)8.410.4--9.312.69.29.8
(四)投资力度弱于武汉。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力之一。2014年,武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62.53亿元,比杭州多2009.83亿元,领先优势比2012年扩大741.65亿元,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年均增长18.7%,比我市快1.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差距明显。2014年武汉工业投资达2606亿元,投资规模比2012提高了50%,是我市的2.9倍。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一期、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华为光电子生产研发基地等多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而我市2012年以来,工业投资持续低位增长,且缺乏50亿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其中技改投资自2013年以来一直呈负增长状态,已成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掣肘”。
(五)消费需求小于武汉。
消费需求是既是最终性需求也是内生需求,是经济增长带有根本性和最重要的动力。2012-2014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低于武汉487.80亿元、347.43亿元和530.59亿元,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六位,而武汉居第三位,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增速被武汉超越。由于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市零售额增速不断下行。从2011年(18.7%)高于武汉0.7个百分点,转为2012年(15.5)低于武汉0.5个百分点,2013年(13.0%)持平,2014年(8.7%)差距扩大到4.0个百分点(见下图)。
2012-2014年杭州、武汉投资、消费对比
滑动可查看表格全部内容
年份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杭州武汉差距杭州武汉差距
20123722.755031.25-1308.502944.633432.43-487.80
20134263.876001.96-1738.093531.173878.60-347.43
20144952.707002.85-2050.153838.734369.32-530.59
年均增速(%)16.918.7-1.812.413.9-1.5
三、武汉发展经验
(一)发展谋划实。
十二五期间,武汉谋划进入GDP万亿俱乐部,把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制定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产业,优化工业布局,编制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空间发展规划,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2014年进一步谋划推进“工业倍增升级版”,牢牢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制订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重点推进300项技改项目。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和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促进服务业加快融入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新业态。突出高端定位、总部优先,加快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汉口沿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等服务业聚集区,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二)引领目标高。
近年来,武汉抓住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复兴”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万亿倍增”的新目标,提出用七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由一万亿向两万亿跨越。加快四大工业板块建设,提升工业倍增发展区承载功能,2015年工业投资要突破3000亿元,产值达到1.5万亿元。进一步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电子商务交易额目标突破4000亿元。这一系列的高目标体现了武汉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决心,也增强了各类市场主体在武汉发展的信心。
(三)开发投入大。
近年来,武汉在抓有效投资、提升城市实力上不遗余力。如武汉引进万达集团,在东湖与金水湖之间1.8平方公里的地块上投资500亿元规划建设“楚河汉街”,打造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的中央文化区,日客流量已达5万人次。按照“投资规模不减、建设力度不变”的总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推进路网、绿道和停车场建设,2015年将安排城建投资1750亿元,较上年增长16.7%,再创新高。
(四)工作创新多。
武汉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在武汉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创新,用最大的热情、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政策、最多的投入推动创新。政府服务创新。推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三联单”制度,企业、市民办事一目了然。科技成果创新。积极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出台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改革的“汉十条”,明确鼓励科研人员创业,进一步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平台建设创新。作为国家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坚持“创新”的灵魂,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市场化、企业化的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发展“企业孵化+投资”、“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等新的孵化模式,加快推进企业创业创新步伐。
四、杭州追赶武汉的着力点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杭州要在激励的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须从优势着手,明确目标,正视差距,着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一)发展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以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制定实施产业链发展规划,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等重点产业。要紧紧围绕“一基地四中心”建设,深入贯彻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已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等产业实现大提升、大发展,确保继续领先全省全国,要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围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等5大关键技术,打造新的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研究部署“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做好杭州相关规划。
抓有效投资仍然是短期稳增长的重点,应集中力量规划落实好各类重大项目的落地投产。一要抓机遇、强保障。要抓住当前宏观形势稳中趋好、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国际峰会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更大力度抓好项目招商与推进,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级重点、重大项目按时落地、开工、达效,为稳增长、促发展打好扎实基础,提供坚强保障;二要抓重点、优结构。全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民间投资发展活力和后劲。民间投资已占全市投资总量的近60%,既要充分发挥好民间投资对我市投资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要在优化投资结构上下深功夫,要引导企业在技改投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投资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进深化改革,营造有利环境。
以“四张清单一张网”的为抓手,通过权力清单制度这根杠杆,推动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释放市场活力。以杭州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积极落实民营经济强市、新型城镇化和美丽杭州、平安杭州、法治杭州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可操作性的时间表、路线图,直奔主题、落实举措,力争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能落地、突破并取得实效。稳步推进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等12项改革,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加快打造更具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四)加快美丽杭州建设,打造发展“金名片”。
“美丽杭州”建设是提升全体群众生活品质,实现发展惠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以建设国家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大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力以赴抓好“五水共治”,改善环境质量,尽最大可能使环境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来杭投资、创业。此外要抓住2016年国际峰会在杭州召开的历史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界面的更新,向世界展示杭州的良好形象,为杭州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1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国际矿业权交易中心成立
依托矿业资源提供投融资服务

    本报讯(记者肖娟 通讯员张标)昨日,武汉国际矿业权交易中心在光谷资本大厦揭牌成立。
    武汉国际矿业权交易中心是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市场交易机构,由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湖北省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是由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主管的国际矿业资源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中心主要开展四大业务:一是矿业权交易市场,为国内外矿业权及矿业公司股权、实物资产提供交易服务。二是矿产品市场,依托湖北省及华中地区的优势矿业资源,打造高效流转的要素交易平台。三是矿业金融市场,依托矿业资源提供债权、股权、矿业资产证券化等定制化投融资综合服务。四是矿业咨询服务。
    10家要素市场落户光谷
    记者统计,自2011年东湖高新区启动“资本特区”建设以来,已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及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武汉国际矿业权交易中心等10家要素市场落户光谷。
    此外,光谷还着力搭建长江众筹金融交易所(筹)、长江大数据交易所(筹)、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众创空间交易所(筹)和武汉陆羽国际茶业交易中心等五大要素交易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要素交易中心的数量、交易量、产品和种类在全国位居前列,各类交易总量累计超过1万亿元,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一,湖北已成为比肩北京、上海、天津,辐射中部的要素交易区域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10: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程高架不设收费站
江北快速路新洲段试通车

    本报讯(记者林敏 通讯员程书雄 桂革生 陈世雄)昨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新洲区交通运输局获悉,江北快速路新洲段建成试通车,从汉口经汉施公路进入阳逻开发区又多一条快速路。
    江北快速路新洲段全长5.6公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该路段起点为阳逻开发区余泊大道和柴泊大道交叉口,终点是开发区西港路,连接汉施公路黄陂段,直通汉口。路段全程高架,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不设收费站。
    按照规划,整条江北快速路全长约27公里,西起长江二桥,东至阳逻余泊大道,跨江岸、黄陂和新洲三个区。建成后,该路将成为武汉新港阳逻核心港区的重要疏港公路,行车从汉口至阳逻仅需20余分钟;也将是我市首条滨江景观路,目前已建成的新洲段柴泊湖大桥及长河大桥为景观桥,设有人行道,可供市民凭栏赏水。
    目前,汉施公路是连接汉口和阳逻开发区的主要通道,公路上人车混行,沿线21号轻轨线正在施工,通行压力巨大。江北快速路新洲段建成通车后,车辆可从西港路更快捷地进入阳逻。
    据悉,整条江北快速路概算总投资约75亿元,新洲段总投资15.6亿元。目前快速路黄陂段、江岸段已启动工程施工招标,预计2018年将全线建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1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飞 于 2015-12-25 12:07 编辑

四环线汉江特大桥贯通

    湖北日报讯 昨日,武汉四环线汉江特大桥箱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全桥贯通。汉江特大桥属于武汉市四环线的控制性工程,桥址北岸为东西湖区鱼门村,南岸为蔡甸区胡家台,桥梁建设总长909米,设计标准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预计明年年中通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0: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卓尔控股百亿力推十大项目


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卓尔控股却逆势前行。近两个月来,卓尔控股十大项目全面发力,相继开工开业,项目总投资达百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30亿元,彰显对湖北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
    10月,异地复制“新汉正街”的天津卓尔电商城,首期市场开业便吸引京津数家批发市场外迁。在资本市场,卓尔云传媒科技11月6日正式挂牌新三板。
    12月16日,投资3亿元的阳逻港通用码头开港运营,摘得长江中上游承载能力最高重件码头桂冠。本月28日,湖北中西部最大商品集散中心——荆州卓尔城首期将开业迎宾。
    “经济调整换挡期,正是企业发展扩张的绝佳机会。”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说,湖北仍处于宝贵的“黄金十年”战略发展机遇期,卓尔正全面加大投资,为第二次弯道超越,加速布局。
    除上述4个项目,两个月来,卓尔控股还开工建设卓尔通用航空产业园;3亿元投资荆门沙洋港,建设汉江第一良港;汉口北商品城、第一企业社区、武汉客厅等后续项目不断追加投资,总额约60亿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首个全国覆盖的互联网批发平台“卓尔购”成功上线仅20天,交易额就突破了13亿元,吸引65家全国重要批发市场加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1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链大会”上看武汉创业江湖
在汉活跃投资机构 近七成来自北上深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记者周萍英)创业浪潮来袭,百湖之城的武汉又在滋养怎样的创业土壤?本月23日,由互联网创业社交平台微链、腾讯众创空间等单位主办的“2015链大会——你所未见的武汉”在光谷举行,纵论最真实的武汉创业江湖。
    据悉,链大会是由创业社交平台微链发起的创业主题系列活动,旨在通过不同城市的线下交流,展示不同城市的真实创业生态。此次武汉的线下活动,邀请到卷皮网创始人夏里峰、七牛云存储VP杜江华、斑马快跑创始人李佳、空格App创始人唐永波、涂图TuSDK创始人胡东平等创业大咖分享创业经验和观点。
    卷皮网创始人夏里峰认为,尽管在O2O创业方面有争议,但一个健康、有服务价值的O2O项目,依然是未来的风口。七牛云存储VP杜江华则表示,要用2C的玩法做2B业务,云服务应像水电煤、互联网一样成为社会基础设施。
    大会现场,微链创始人蔡华展示了一组武汉的创业数据:截至上月底,武汉今年公开参与融资的创业项目有329个,共有114家在汉投资机构关注。在武汉的活跃投资机构中,来自北上深的占到了68%之多,土生土长的武汉本土投资机构偏少。
    此外,仅9-11月,武汉就举办了创业类活动178场,其中93%集中在光谷地区。显然,武汉已经形成了类似硅谷、中关村一样的创业聚集地。得益于优异的教育环境,武汉涌现出一大批拥有高等教育基因的创业者。而武汉市政府推出的“青桐计划”,在2013年到2015年两年间,让大学生创业特区迅速从28家增加到68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1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落飞 发表于 2015-12-25 09:55
杭州武汉对比,不进则退
     杭州、武汉分别是杭州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的极核城市,近年来,两市根据各自 ...

反过来看,就是我说的武汉和杭州差异化发展真的比较明显。借鉴杭州开放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加强同杭州的互联网大数据发展合作,武汉不确认缺的是思路理念和服务。当然了,武汉的城市建设细节更加要看看杭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10: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伯纳乌的云 发表于 2015-12-25 10:15
反过来看,就是我说的武汉和杭州差异化发展真的比较明显。借鉴杭州开放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加强同杭州的 ...

是的,要学习别人,加强合作,危机感要强,这个时候真的是不进则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5 1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落飞 发表于 2015-12-25 09:55
杭州武汉对比,不进则退
     杭州、武汉分别是杭州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的极核城市,近年来,两市根据各自 ...

分析得非常全面,客观。着重看一下杭州的优势,就是武汉可以学习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0: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排名第二的创业最佳城市,武汉是在自嗨吗?

业成热词,各类榜单也横空出世。结果参差各异,亦不足为怪。但如武汉这般,在同一个主题下,排名差异如此之大的,却也罕见。
在前两天出炉的《2015中国大陆最宜创业城市排行榜》中(以下简称《最宜榜单》),武汉打破北上广深杭的相爱相杀基友圈,高居榜眼,一时哗然。但同样是与创业有关的城市榜单里,早在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创业城市20强》里(以下简称《最佳20强》),武汉却黯然屈身第9
差别到底在哪里?
如果仔细对比一下两份榜单的评价指标,就不难发现端倪。
其中《最佳20强》由创业邦研究院制作,2012年首次发布,直至今年,已逾4届,武汉不但今年被死死按在了最佳创业城市的第二梯队,动弹不得,在前几年里,甚至一度不敌江浙沪包邮区的地级市无锡、京津冀圈层中的夹心配角天津。
从名字就知道,创业邦主要专注创业垂直领域的相关数据,根据其公开资料,《最佳20强》的排名方法是,抽取GDP达标的城市,再辅以创业相关的指标进行加权。其评价体系中,创业相关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创业成本和创业活力等4个一级指标,经济实力、融资环境、中小企业经营活力等8个二级指标,VC/天使投资事件、创业板公司数量等20个三级细分指标。
再看创业《最宜榜单》。其发布机构是“标准排名研究院”,其排行榜涵盖各个领域,而此次创业《最宜榜单》排名依据主要是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国家级创新创业政策及资金扶持、本科以上院校科研力量三个指标的加权得分而来。
对比之下,差别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无论从现实的资本环境、商业氛围还企业活力,《最佳20强》侧重的都是现状描述,因而符合人们对当前创业浪潮中各城市的客观印象。
而反观《最宜榜单》,国家级创新创业政策及资金扶持与其说是创业氛围的体现,不如说是行政力量对武汉的潜力认可和期望,作为武汉创业最热土的光谷在二十年前横空出世,也正是这种期望的集中体现;而将本科以上院校科研力量纳入衡量创业城市的指标当然未尝不可,作为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武汉坐拥百万大学生,一直为外地尤其是院校力量薄弱的深圳所羡,但大学生只能说明武汉具有举起创业旗帜的人才红利。
图片来自网络,截取排名前10名。
所以,与《最佳20强》比起来,《最宜榜单》将武汉排在第二,更多体现的不过是一份愿景而已。也无怪乎在《最宜榜单》的新闻下面,除了一片为深圳喊冤抱曲的不平声,还有诸多对武汉的揶揄和嘲讽,甚至有人直接评论“武汉非创业之都,而是创业活动之都。”
其实无论政策倾斜还是人才红利,对武汉来说,早就不是今日才有的优势,但政策和红利如何将潜力变现成真正创新创业的能力,才是对这座城市的真正考验,也是武汉长期只能落得一声“惋惜”的痼疾。
武汉缺人才吗?显然不是,在互联网江湖里,雷军、周鸿祎、人人公司CEO陈一舟、完美世界创始人池宇峰、一号店董事长于刚、晨兴创投合伙人刘芹、本来生活CEO喻华峰、前百度首席技术官李一男,微信之父张小龙……半壁江山里的大V牛人或湖北籍贯,或学成于华科。
武汉缺优质项目吗?显然不是,这里也曾有PPTV,有卷皮网,有海豚浏览器,有斗鱼TV……
但他们要么一开始就远离武汉,要么渐渐变得跟武汉无关。
武汉守着一堆创业的薪柴,最后却无法燃出熊熊大火,实在令人扼腕。
即使在光谷,我也多次听到创业者私下各种吐槽,说没有一笔投资是在武汉拿到的;VC只是把自己当成放贷款的;宁愿窝在小区也不愿去孵化器;不愿意和政府合作作秀的……
恰如那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楚有美玉,命如顽石。
所以,以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创业浪潮来看,两份榜单,与其说是评价维度不同,倒不如说真实第反应了武汉在互联网创业的潜力与现实之间早已存在的尴尬落差。
但排名第二的创业《最宜榜单》对武汉来说,是否真的只是一剂自嗨的兴奋剂?
也不尽然。
一方面,一线城市超高的生活和创业成本驱赶着最早一代外出闯荡的白领纷纷回乡归根,带着学识、资历和资源回到武汉创业;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确实引导着一线城市的流动资本在涌入武汉,助推武汉创新产业的崛起;加上高铁经济的地缘优势,武汉原有的人才资源和成本优势,让武汉,尤其是光谷,已经成为承接整个中部创新产业的区域价值洼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如一位回武汉创业的创业者所言,“高铁经济时代,未来10年是属于武汉的。”越来越多人看到武汉的潜力正在变成趋势。
Uber在美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首次建立的第一个,也是面积最大,投入最高的运营中心选择在了武汉光谷;阿里巴巴、腾讯先后落地研发中心,设立众创空间,包括阿里的云栖小镇也将在光谷复制。
这些,都不是无的之矢。
只是目前,武汉还缺乏拿得出手的,对全国有标杆示范价值和影响力的本土创业思想、创新项目和创业案例。
武汉是不是全国排名二的最佳创业城市,眼下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放眼趋势,武汉如果能在政策资源等倾斜之下,真正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创新,汇聚人才,这里未来成为全国最佳的创业城市,并非没有可能。
关键还在于,武汉能不能打破观念与视野的局限,拥有更大的胸怀与格局。
看好武汉,看好光谷。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 06:06 , Processed in 0.10050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