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9107|回复: 34

[江城资讯] 武汉:“天机”不可再失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4 2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天机”不可再失

湖北日报讯     记者成熔兴

    本月初,郑州新郑机场T2航站楼和第二跑道通过民航局验收即将投用,在湘鄂豫中部三省中率先迈入“双航站楼+双跑道”时代。明年,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二跑道、长沙黄花机场第二跑道扩建工程将相继完工。随着机场运输能力倍增,中部民航三强的新一轮临空角逐正拉开大幕。
    上一轮竞跑中,武汉表现如何?下一轮角力中,武汉又该如何振翅?
    为寻找答案,2日至11日,我们走访武汉、长沙和郑州三地,深感上一轮竞赛武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下一轮竞争中“天机”不可再失。

    武汉“醒得早、动得晚”

    武汉、长沙和郑州启动临空经济的时间相当:
    2008年前后提出构想、发起动议,2012年前后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航和临空产业发展,2015年建设成果初步显现。
    竞跑开始时,武汉“醒得早”,2008年就制定了区域性临空产业发展规划;“资质佳”,2009年前武汉天河机场一直是中部最大机场,客货运吞吐量稳居第一。武汉经济体量高于长沙、郑州,对“经济晴雨表”——民航业的反哺作用大。
    但此后7年中,武汉错失先机:
    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武汉民航饱受冲击,同在武广高铁上的长沙却成功应对,客运量反超武汉,连续5年保持中部第一;
    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如今年产逾亿部手机,直接推动郑州航空货运量跻身全国前十,今年航空货运量已两倍于武汉;
    2013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获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部地区占尽政策先机……
    近3年,武汉民航奋起直追,在省和武汉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选择在国际航空客运领域发力,相继开通直飞亚、欧、美、澳四大洲的35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打造中部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这一成绩令邻省艳羡,今年武汉更有望夺回客运“中部第一”,但从临空产业集聚上看,这一战略的拉动效应仍显不足:在郑州,凭“空”而起的富士康、E贸易,已带动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集群。

    发展临空需整合优质资源

    面对新一轮的竞争,武汉临空经济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省多位地方官员和民航人士指出,湖北省、武汉市对临空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但战略定位、政策扶持仍待加强。必须在体制机制、产业规划、政策配套、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临空经济属高端经济形态,需集中区域内优质的产业资源。
    以河南省为例,2011年,该省划定415平方公里的区域,成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设立管委会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和招商。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围绕财税、金融、要素、人才、口岸建设、便利通关等方面,推出81条政策支持。
    其间,河南省、郑州市集中优质资源,围绕航空港搞建设:郑州综保区与新郑机场仅一墙之隔,吸引以富士康为首的高端手机加工基地落户;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欧国际班列起点站,均布局于新郑机场周边。
    相比而言,湖北省《关于加快推进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今年才出炉;武汉天河机场所在区域的高端工业基础薄弱,招商引资难以见效;综保区、跨境电商试点、通航产业、高铁站等核心资源分散全市,难以形成合力;武汉临空经济区地涉两市三区,如何从行政管理层面统一架构、如何理顺三地政府的利益关系、如何减少产业重叠、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等问题,亟待破解。

    期待产业与航运良性互动

    武汉是老工业基地,汽车、钢铁等传统工业实力雄厚,但在临空经济所涵盖的众多产业中,优势却并不明显,亟需引入能引爆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及企业。
    反观郑州、长沙,无论区域大小,只要发展临空经济,都以产业规划为先、重在项目落实。
    2014年,郑州市批复《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在上街区设立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的通航试验区。该区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规划,确定以打造“中原经济区通航枢纽、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中国飞来者大会承办地、全国一流的通航园区”为目标,以发展通用航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通用航空服务三大板块为重点,规划了飞机起降、维修服务、教育培训、飞机组装、零部件制造等11个功能区。
    如今,这座仅13万人口的昔日“铝都”,已云集郑州啸鹰、河南永翔等40家通用航空企业,机队规模达60架。总投资10亿元的郑州啸鹰通过收购美国通航企业,2014年底,已实现在郑州生产、组装、研发新型私人飞机“郑州1号”。该区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地公司达到20家,机队规模达到200架,实现年飞行6万小时。
    2012年,长沙空港城管委会设立之初,就斥巨资聘请国内外一流智囊机构规划产业布局。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在距离空港城1小时交通圈内,分布着长株潭七大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实力强劲。为了错位竞争,空港城决定重点发展高端商贸休闲、特色会议、航空运输、总部经济、高新科技、通用航空等产业。2013年,在邻近长沙的株洲,山河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欧若拉”成为国内首款通过民航适航认证的私人飞机。
    郑州、长株潭制造的私人飞机已初具规模。郑州1号和欧若拉的生产者们都表示,私人飞机更像是20年前的私人轿车,“即便目前产值不高,但谁也无法预料它在未来会迎来怎样的井喷。我们瞄准的是5年到10年后的万亿大市场。”
    “未来5年至10年,临空产业将是我国最具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专家建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武汉应加强对包括通用航空在内的临空经济的重视,尽快制定清晰可行的产业规划与行动计划。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0: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到新闻,江西航空今日成立了,想想武汉……也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啥时候才能有自己的航空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1: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届领导班子的成果,好的坏的代表全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1: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空产业这块确实是反应太慢了,当年几个大的工业项目比如笔记本、苹果最后都被周边抢了,武汉有的那些不足以支撑起庞大的货运量。后面跟郑州竞争航运这块要下功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1: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T3、汉孝和地铁机场线明年一定要完工啊,不能再拖了,周边竞争是时不我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1: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瞄了一眼冇看内容,多做少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1: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也是的,什么追求卓越、敢为人先,什么每天都不一样,这些建设和发展理念用语本身就提炼的不怎么样,流于俗套。问题更大的是在有些关键事项的落实上又做的不咋地,我们期待搞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2: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 机场高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2: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煮熟的坚果


  富士康我觉得在郑州这事挺正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 机场高速...
youryuan 发表于 2015-12-14 22:15



    再想想省客集团的机场大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2: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恨铁不成钢啊。航空是短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2: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驰行天下

上次金家墩去坐大巴,门口全是黑车,一般20一个人拼车,找个了15元的,一下子就到机场了。。。感觉大巴完全没得希望招揽客人。。。以后去机场更加会使地铁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伯纳乌的云


苹果项目输给了郑州,笔记本输给重庆,家电输给合肥。。。例子太多,唉。引进的项目里面通用是不错的,但是联想那些现在卖的不好产能上不去,配套也搞不起来,还得加把劲招商啊,今年都没什么大的工业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2: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驰行天下

上次金家墩去坐大巴,门口全是黑车,一般20一个人拼车,找个了15元的,一下子就到机场了 ...
伯纳乌的云 发表于 2015-12-14 22:31



    省客的机场大巴脏乱差贵,反正我一般是在长港路下地铁拼车打的去机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31 15:30 , Processed in 0.05179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