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1 09: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巨人同行的得与失
万达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对于自身成为“国际万达”的标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成长过程中,可以和巨人同行,可是当它自己也成为巨人的时候,它和谁同行呢?
由于万达是商业地产的先行者,历史的原因决定了其一开始选择的很多都是先进入中国的如沃尔玛、百盛等体量很大的巨人,并且由于万达当时自身没有品牌力量,所以在谈判中处于弱势,租金上也采取了半租半送的无奈的办法,并且合同一签就是20年。
1999年,万达就同沃尔玛探讨,即在开发商业地产之前,就依照沃尔玛的需求建设,同时获得沃尔玛的入驻。“第一次上门跟人家说,一口就被拒绝了,慢慢谈,一次一次上门谈,整整花了一年。”
当时万达认为谈判已经结束,可以签合同了。不料,沃尔玛只肯出一个函,内容是“我们对你的项目感兴趣”。万达只能捏着这点“对方的兴趣”按照对方的苛刻要求施工。
等沃尔玛验收完项目,要正式签合同了,沃尔玛当时美国总部所出具的合同完全是格式化合同,全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完全没有任何修改的可能。
这一边倒的局面随着万达的发展壮大逐渐产生了变化,尤其是万达学着引入主力店竞争方式后,沃尔玛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主力店为主的模式却由此被确定为万达的主要模式了。
在以后的发展中,万达感言,与国际商业巨头结伴而行,不仅迅速提高了购物广场的知名度,降低了投资开发购物广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各个国际巨头的金字招牌也获得了各地方政府的认可,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享受项目选址、地价及政策配套上的种种优惠。业内评价说,万达善于用商业地产作为杠杆去政府拿地,拿地价格比纯住宅低,成本往销售物业上摊;万达2008年以后新开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政府邀请的,土地价格非常优惠,物业出售打七折都有的赚。
用王健林的话说:“要想成为巨人,首先要与巨人同行,一定要争取与更多的世界级企业进行合作。”
“但万达模式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主力店比例过高,而这些主力店所产生的租金收益率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汪传虎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万达的模式只是开发的成功,运营得并不成功。其实万达2006年的REITS失利除了政策外也多少与其租金收益率偏低有关。
REITS需要扣除税和其它成本,所以投资者对REITS的股息回报率要求一般高于IPO的投资回报率。有分析估计,万达REITS的股息回报率至少需在10%左右。但万达REITS资产几乎全部由大主力店及次主力店构成,这些店铺能够带来人流,却只能提供很少的租金,达到10%回报率相当困难。
广州道本商业地产策略中心首席执行官段宏斌也证实了上述说法,那时,万达的商业地产还处于第二代,还未进入良性循环。其开发模式仅仅是几大主力店的简单组合,主力店各执一方,分散经营,并没有形成对整个万达广场消费人流的有效吸引和集中,且广场没有多层次的室内步行街的设计,主力店的作用仅仅是把人吸引到城市中心商圈,而未能将他们吸引到产生效益的商铺中去,导致整个项目没有了灵魂。
作为未上市的民营企业,王健林“唯二”害怕的是华润置地和中粮地产:“他们是大国企,资本实力比我们强。”
不仅是资本实力,华润的万象城因为运营能力出色,也更具有抗风险能力。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主任郭增利及美合集团副总裁汪传虎都向记者表示,“比较看好华润的万象城模式”。
“万达广场与华润万象城相比,从表面上看,是定位不同,万达更接近老百姓一些,万象城更高端更时尚一些,但实质上是万达广场的运营能力差,正因为运营能力差,所以主力店才占比很大,而主力店所产生的租金回报率非常低,而万象城大都是特色店,主力店最大的也才3000多平米,这一切的背后是华润万象城出色的运营能力,而特色店为主也使得租金回报率非常高,万象城一层的租金是每平米每天2000元,最次的楼层也达到了每平米每天七八百元。万达的主力店据我判断是每天一平米在2元左右。万达也想提高租金,但万达处于城市副中心,好多世界顶尖品牌不可能跟进,阿玛尼不可能跑到石景山开店,另一个是万达的运营能力低,单位坪效不高,人家新光天地一家店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0亿,万达广场没法比。”汪传虎表示。
以上海万达广场为例,广场内有10个以上不同业态的主力店,多为签订10~15年合约,面积均在1万平米以上,如巴黎春天4.4万平方米,特力屋2.2万平方米,第一食品2万平方米,上海书城1万平方米。万达广场内的这些主力店所带来的租金水平比附近同类商场的主力店租金要低,平均日租约3.3元/平方米。如何提高平效,是万达目前所关注的重点。
“当代商业地产已进入多元化时期,早期万达所依赖的大店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弊端。相反,以引进大量次主力店,特色店、高租值店铺为代表的华润万象城已日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华润万象城的模式也并不是每个开发商都能学习的。”广州道本商业地产策略中心首席执行官段宏斌点评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商业地产企业,包括万达,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盈利主要靠公寓和住宅的销售,租金对整个业绩的贡献比例较低,当他们在高速发展期把销售物业的利润攫取完毕之后,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资本回收期,“到那时,才是真正体现商业物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时候,开业时的灿烂并不代表永久的辉煌,经营是一场寂寞的长跑。这也对经营人才储备提出了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