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发贴说过,长沙是不适宜建200+高楼的城市,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既然我有发表观点的权力,那么我会捍卫它并佐证它,希望各位高楼迷不要为了反对我而反对我的观点,大家可以看看我说的,不一定要赞同,作为一种参考。
那么要成为一个摩天城市,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
第一,城市规模和城市地位
最容易与长沙这座城市来比较的无疑是武汉,这两座城市存在很多共性,例如在文化及人文领域,荆楚和湘楚文化可谓是“一家亲”,但要分析这两座城市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规模上的较大差距,且不说武汉是副省级城市,长沙只是地级市,单从城市面积和人口上来说,长沙就远远落后于武汉。当然,要从经济角度说,长沙有很多数据强于武汉,甚至在全国都排名前列,但要建高楼,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规模效应,而不是经济指标。在中国的中部,仅仅有武汉够得上这个“中部中心城市”的资格,正所谓大城市有大气派,那么有600米的高楼也不足为奇怪了。
第二,城市功能定位及影响力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大小用来评判它能否成为摩天城市,只是一个表现因素,那么城市功能和定位便是决定因素。把长沙这个城市告诉外地人,别人首先会想到什么?这就是城市的功能定位!如果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酒吧、洗脚城和湖南卫视,而并不认可长沙是区域性的工商业中心,好,那么你还有足够的勇气去说,长沙应该成为一座摩天城市吗?即便我们可以拿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远大空调……等等一系列让人羡慕的企业,但却拿不出属于这座城市应该成为摩天城市的理由,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上海、广州、深圳却可以说,我是金融中心,我有着发达的工商业,我有着国际上的影响力,我能吸引到国际金融大亨和跨国公司的青睐,这个时候,我们拿不出任何资本去与它们做对比。即便是武汉、郑州,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中部第一”,但实际上有差距吗?有,而且某些方面还很大。这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去努力追赶,但有些东西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就好像高楼不是一天能建成的。
第三,人文内涵和城市历史
放眼国际,凡事以文化和深厚历史底蕴为城市名片的城市,大多都不会有太多高层建筑,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不宜建造高层建筑去破坏它的历史底蕴或自然风格,例如巴黎、伦敦、苏黎世、柏林、北京……或许你可以说,北京不是有300米+的国贸三期吗?但如果把国贸三期修在了故宫旁,那么你还会说这是一个合理的决策吗?有的城市是天生适合修建高楼大厦的,例如香港,首先它面积小,而它所承载的地位很高——亚洲的金融中心;例如纽约、洛杉矶,美国东西岸的金融中心,也许你会说纽约有百老汇,洛杉矶有好莱坞,但那是流行文化,而不同于历史文化,那不与高楼相冲突,反而一座摩天城市会成为熏陶那种文化的重要因素。回到长沙来看,也许你会说长沙的酒吧文化和电视传媒文化是它的代表,可果真如此吗?一个老长沙人绝不会认同新兴文化高于历史沉淀,因为那是浮华的外表,它延伸了长沙的文化内涵却无法取代其内涵,只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适应发展和开放的城市基调。正如苏州园林代表着苏州的城市名片,它是土生土长的文化标志,而岳麓山、西汉古墓、简牍、天心阁、白沙井这些才真正意味着长沙,如果把它们都淹没在了高楼里,那么长沙还有它的文化吗?到那时,真正的长沙就已经“死去”了。
第四,基础设施和规划
如果把规模先放到一边,从谷歌地球上看长沙,你会发现,长沙是一座很“挤”的城市,哪里挤了?道路很宽很密集,但依然会堵车;高楼很多(但都不高),但造成了更严重的城市病;而与老城市规划类似,新建成区的规划如出一辙:没有快速路,没有真正的人车分流,除了环线外,立体交通太少……或许政府在以前制定规划的时候,就觉得长沙不应该往一个“大城市”发展?而只是小家子气地做一些表面功夫?如果说,今年暴雨所导致的城区部分地区被淹体现了长沙的城市功能依然不完备,是我们大家都看得到的不足,那么依然有很多只有城市规划者才看得到的缺陷在慢慢吞噬这个城市发展的前景。近些年来,轨道交通开始慢慢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助推剂,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城市规划者急于考虑的,而是如何将城市分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好,并进行严格而卓有成效地实施。例如,中心城区的中央商务区事实上还只能说是一个“金融和商业的集中区”,它还远远达不到一个中央商务区的标准,因为它太小,旧城区太多,各种设施不完善,居住人口过多……如果要真正建成一个可以支撑高楼的中央商务区,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不是单纯地去招商引资,要招商引资,就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比如先改造排水设施)。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长沙不适宜建高楼的原因,当然,我也是长沙人,也想有好看美观的高楼矗立于城市中央,但我绝不盲目地支持多上高楼,快上高楼,因为那并不适宜,如果长沙能慢慢解决一些自身问题,再多发展几年,总结出长沙的特色和提高影响力,我看到那时,才是长沙真正成为一座摩天城市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