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五湖泛舟

[经济] 合肥市上市公司资料汇总(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2: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城市上市公司“密度榜”:北京冲刺500+,上海增量第一,这省前十占三◆

作者:秦新安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随着2023年落下大幕,地方上市公司数量的年度排名也尘埃落定。去年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第一年,A股IPO上市竞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据显示,2023年共有313家企业在境内首发上市,相比2022年减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有110家企业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占比超过35%;77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占比约25%。而在科创板、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分别为67、36、23家,占比分别约为21%、12%和7%。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披露数据统计发现,2023年A股上市公司(以公布招股说明书为准)省域数量前十名依次为(括号内为上市公司数量,下同):广东(874)、浙江(703)、江苏(691)、北京(475)、上海(446)、山东(309)、安徽(176)、四川(172)、湖南(146)、湖北(146)。

按城市来看,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前十名城市依次为:北京(475)、上海(446)、深圳(425)、杭州(228)、苏州(218)、广州(155)、南京(124)、无锡(123)、宁波(120)、成都(118)。


江苏追赶浙江


省域“十强”形成鲜明的三个梯队格局。其中,广东省以874家上市公司总量独占鳌头,并与浙江、江苏两省一起组成断层领先的领跑军团;北京、上海、山东两市一省的上市公司数量均超过300家,形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安徽、四川、湖南、湖北四省都在一百多家,暂时无法挑战第二梯队,也比身后离得最近的省份河南(110)超出较多。


省域上市公司数量十强,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沪深京证券交易所数据整理

从年度新增数量来看,去年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的IPO公司数量分别为58、51、47、25、20家,占据省份排名的前五位,总量更是占到全国IPO数量的近三分之二。与此同时,由于全年还发生了46起公司退市,各地的上市公司存量还要减去退市数量。综合下来,全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括号内为新增数量):江苏(54)、浙江(46)、广东(40)、上海(24)、山东(18)。

可见,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马太效应,总量靠前的省份增势也更强。

“这主要是由资本市场政策导向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国家持续鼓励引导成熟期大型企业、成长型创新企业和富有发展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而这样的企业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及内陆的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经济中心城市,所以造成上市企业“扎堆”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上市公司省域“十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增量达到两位数的7个省份(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北京、安徽)均为东部省份,增量在个位数的3个省份(四川、湖南、湖北)恰好都位于中西部。

进一步观察,省域“十强”当中,有两组省份的竞争尤其有“看点”:一组是浙江、江苏的榜眼之争,两者之间差距甚小;另一组是湖南、湖北的第九名之争,两者暂时完全并驾齐驱。

先看苏浙。目前江苏的上市公司数量比浙江少12家,但去年江苏无论是IPO数量还是最终增量,都明显多于浙江。前年亦如此。如果维持这一势头,未来实现反超是完全有可能的。

江苏省对推动企业上市一向态度积极。早在2018年,该省金融办即会同各设区市、县(市、区)金融办(上市办),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拟上市企业培育机制;省国资委积极培育符合条件的省属企业上市;各设区市基本都制定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还将“每亿元GDP境内上市企业股权融资额”列入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最近三年,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等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企业上市的文件,鼓励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

持续的发力取得明显成效。过去三年,江苏省分别新增86、66、54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近两年拔得省域增速头筹。与浙江省的差距也逐年递减,从2021年的35家,缩减至前年的20家、去年的12家。

浙江省显然不甘于被邻居轻易反超,它甚至比江苏还早发力。2017年9月,浙江省就启动了扶持企业上市的“凤凰行动”;2021年3月,浙江提出打造“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验区”的目标;2023年1月,《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上市企业达到840家以上。数年来,浙江推动了数以百计的企业并购重组,培育了数以千计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实现新增境内上市公司数和上市公司总数均居全国第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上市公司区域分布的均衡性傲视全国。703家公司中,除了注册地在杭州的占比将近三分之一,还有宁波有120家,绍兴、台州、嘉兴三个地级市各超60家,金华、湖州、温州各有约40家,衢州有17家。上市公司数量最少的地级市舟山也有2家。目前浙江上市公司的县域覆盖率已达88%,近两年山区26县中有7个县的11家公司成功上市。相比之下,江苏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市,苏北五市的上市公司分布则显著稀疏。虽然江苏是全国唯一有三个城市上市公司数量过百的省份,但苏北地区的支持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追赶浙江的速度。


“两湖”竞争胶着


提到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许多人以为湖北省和武汉市会是当然的省、市“双第一”。其实不然。最新数据显示,湖北省和湖南省以各146家A股上市公司并列中部省份第一,长沙市则以87家超过武汉的76家,位居中部城市第一。

长期作为中部地区龙头的湖北,在2015年以前,上市公司数量也曾长期位居第一,但近年来先后被相邻的安徽、湖南赶超。其实早在2008年,湖北省就感受到了压力,在当年出台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近年来上市后备资源缺乏,上市后续支撑力不足,企业上市步伐减缓,上市公司规模不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为此,要“认识到推进企业上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湖北省连发“十二道金牌”:2016年,启动“金种子”计划;2018年,提出“上市公司倍增计划”;2019年,发布“科创板种子”计划;2022年,开启“楚天种子”行动……其间,还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湖北省企业上市工作绿色通道制度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入选的“金种子”企业,在政策扶持、上市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根据《湖北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力争全省每年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0家以上。目前来看,这一看似不远的目标,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就在2023年11月底,湖北省政府发布“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若干措施”,再次向着打造中部资本市场高地的目标进发。

相比湖北的政策、号令迭出,一水之隔的湖南则是典型的“闷声发大财”。湖南省、市层面发布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行动计划和政策并不多,但上市公司的增速却不慢。拿最近3年来说,2020年湖南全省新增A股上市公司13家,2021年新增16家,2022年新增6家,2023年新增8家。十年之前,湖南省的上市企业数量还不能与湖北相提并论,十年后已经平起平坐,各自的省会城市更是实现换位,长沙的上市公司增速达到武汉的近2倍。

湖南省官方把企业上市工作提到更高的高度,应该始于2021年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那次会上,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提出,要“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同一年,湖南省省长毛伟明带队赴京会见了中国证监会高层,回来后多次部署加快推动湖南企业上市工作。

2022年1月,湖南省发布《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以上,总市值达3万亿元以上,直接融资总额增长50%以上,资产证券化率提高5%以上,居中部省份前列,暂无上市公司的市州实现零的突破,全省现有国家级产业园区实现上市公司全覆盖。

“金芙蓉”计划从健全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指导与支持、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功能、发挥股权投资机构带动作用、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实施财政补助等角度,提出了11条推动企业上市的措施,其中不乏新思路、新举措。随后,长沙市发布推进企业上市的“岳麓登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40家;对在A股首发上市的企业分3个阶段给予总额600万元的上市费用奖补,登陆科创板的新上市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补。这样的奖励力度,在中部地区颇有激励效果。

根据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最近公示的上市后备资源库名单,上市后备企业总数达到914家,覆盖全省14个市州,数量再创新高。铆着一股劲的资本市场“湘军”,可能并不满足于并列第十的位子。


北京明年“破5”?


按城市来看,2023年的“十强”名单跟前年一致,只不过部分城市的排位发生了变化。前十名城市也形成了三个梯队的格局。其中,京沪深三市均已拥有超过400家境内上市公司,形成第一梯队;杭州、苏州以各200余家的上市公司数量,形成第二梯队;广州、南京、无锡、宁波和成都组成的第三梯队,则分别拥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十名之外的城市,上市公司数量均没有过百,前几名包括长沙(87)、合肥(83)、重庆(79)、武汉(76),其中重庆相比前年增加了10家。



城市上市公司数量十强,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沪深京证券交易所数据整理

从增量来看,“十强”城市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均有增加。其中,上海以新增24家排名增量第一,深圳和苏州以新增20家的速度并列第二,增量第三的北京新增15家。其后依次为:杭州新增14家,无锡新增11家,广州新增10家,南京和宁波各新增6家,成都新增2家。

如前所述,2023年境内企业IPO的速度是有所放缓的,今年如果恢复到2021、2022年的增速水平,则北京有望率先实现上市公司突破500家的标志性成就,上海、深圳也有望更加接近这一目标。2021、2022连续两年,北京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至少有35家,上海、深圳的新增数量至少有32家。

放眼全国,各地对企业上市的热情正持续高涨。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过去3年内,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副省级以上城市和2022年GDP排名前30位的城市(部分重叠),均提出了推动企业上市的目标,出台了大量针对性扶持政策,同时储备了丰富的上市后备资源。一旦IPO速度加快,长沙、合肥、重庆、武汉等城市,实现上市公司总量破百都指日可待,绍兴、天津、重庆、厦门等城市亦可向批量新增上市公司的目标发起冲击。

同时,各地对企业上市的竞争,已经从单纯数量竞争的1.0阶段,过渡到数量、质量并重的2.0阶段。各地在筛选培育上市资源时,不约而同地把“制造业”“硬科技”“专精特新”等作为关键词。同时,对于属地上市企业因故被予以退市的现象,地方政府也能以平常心视之。

体现上市公司质量的一个核心指标是公司市值,记者在这个角度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从省域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来看,截至2023年末,坐拥最多中央企业的北京市,以约16.77万亿元的总市值遥遥领先,广东省约12.52万亿元次之,上海市约7.07万亿元居第三,浙江省约6.84万亿元排第四,江苏省约6.50万亿元排第五。其后,山东3.36万亿元、四川2.72万亿元、安徽1.88万亿元、湖南1.55万亿元、湖北1.41万亿元分列第六至第十位。

而如果计算平均数,则北京上市公司以平均市值353.05亿元依然排名第一,广东平均191.88亿元排第二,上海158.52亿元排第三,四川158.14亿元排第四,山东108.74亿元排第五。后五位依次为:安徽106.82亿元、湖南106.16亿元,浙江97.30亿元、湖北96.58亿元,江苏94.07亿元。

可以发现,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尚低于中西部地区的四川、湖南。就连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也仅比四川高一小点。这可以从不同地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及行业类型占比中找到原因。地处东部的苏浙沪,民营经济发达,创新创业气氛浓重,上市企业中,中小市值民营企业和设立时间不长的创新型企业较多;而在四川、湖南这种内陆省份,上市企业中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传统行业企业占比较高。对比之下,自然形成前述反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23:2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4-1-9 23:42 编辑

■年度盘点:2023年A股IPO市场年度总结(上市/上会/排队)■

作者:大象君

来源:大象IPO

2023年全年,国内A股IPO市场已完成上市企业313家,募集资金金额合计3,565.39亿元。在全球资本市场发展趋缓的大环境中,我国沪、深、北交易所的申报热度持续高涨,有理由相信,随着全面注册制的稳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将仍然展示强劲的活力。

本文将从发行上市、上会审核和排队在审情况等三大方面来对2023年IPO市场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A股2023年发行上市情况


2023年A股IPO市场共新增313家企业发行上市(同比减少26.87%),实际募资累计达3,565.39亿元(同比下降39.25%)。从板块来看,上证主板36家,深证主板23家,科创板67家,创业板110家,北交所77家。

一、板块方面

2023年,沪主板发行上市企业家数36家,募资总额达497.65亿元;深主板发行上市企业家数23家,募资总额达258.47亿元;科创板67家,募资总额达1438.84亿元;创业板发行上市企业家数110家,募资总额达1,223.11亿元;北交所77家,募资总额达147.33亿元。

创业板IPO发行上市企业数量第一,占比2023年发行上市总数的35.1%。其次是北交所,占比2023年发行上市总数的24.6%。

而科创板IPO企业的融资总额依旧是各板块中最高的,2023年科创板IPO平均募资额为21.48亿/家。



二、地区方面

从发行上市企业的数量来看,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江苏(58家)、广东(51家)、浙江(47家)、上海(26家)、北京(20家)、山东(18家)、安徽(13家)、江西(11家)、重庆(9家)、湖北(8家)。

从发行上市企业的募资总额来看,排名前十的境内地区分别是:江苏(587.37亿元)、广东(574.84亿元)、上海(540.99亿元)、浙江(441.63亿元)、北京(267.97亿元)、安徽(239.25亿元)、山东(144.88亿元)、重庆(120.74亿元)、陕西(116.58亿元)。

整体来看,2023年江苏IPO发行家数最多,位居榜首,浙江落后江苏、广东,排在第三。浙江因中芯集成(募资额110.72亿元)排名第四;陕西也因陕西能源(募资额72亿元)排名第十。



三、行业方面

从所属证监会行业来看,2023年发行上市的313家IPO企业分布在42个行业。

从发行上市企业的数量来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4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4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9家)。

从发行上市企业的募资额来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68.14亿)、专用设备制造业(351.97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84.83亿)。



四、市值方面

据统计,2023年发行上市的313家企业累计总市值达2,1249.17亿元。其中,有49家企业进入百亿市值级别,市值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华虹公司(734.17亿元)、信达证券(583.42亿元)、华勤技术(578.61亿元)。

注意:总市值(不可回测)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



A股2023年上会审核情况

据统计,2023年已审核上会299家IPO企业。其中,279家企业审核上会通过,12家被否,8家暂缓表决,另外有7家企业取消审核,274家企业终止撤回,名义通过率为93.31%,真实通过率为48.10%,真实过会率不到五成。

而2022年,共有558家企业IPO上会,通过526家,未通过27家,审核过会率为94.27%;另外有290家取消审核或终止撤回,2022年真实过会率为62.77%。

与2022年同期对比,2023年审核上会企业出现46.42%的下降比例,上会企业少了259家,审核通过率进一步收缩。

一、各板块IPO真实过会率

整体来看,2023年A股IPO整体通过率为93.31%。从各板块IPO上会审核通过率来看,深主板通过率最高,沪主板第二,北交所第三,创业板第四,科创板最低。

但从真实过会率来看,2023年整体IPO真实过会率仅48.10%。具体各板块情况如下:



二、2023年被否企业分析

2023年A股IPO上会企业共计12家被否,各板块IPO被否企业的审核关注点:

沪主板(1家):信息披露、内控问题、关联交易、大额薪酬问题

深主板(1家):业绩真实性、毛利率、应收账款等相关问题

科创板(2家):核心技术(2家)、持续经营能力(2家)、信息披露、收入预测等相关问题

创业板(6家):成长性问题(3家)、创新性问题(2家)、技术先进性、创业板定位;收入确认、业绩波动、经营环境;供应商/客户依赖、研发费用/研发能力、实控人认定等相关问题

北交所(2家):经销模式、募投项目、商业合理性等相关问题

具体2023年12家IPO被否企业的审核关注点汇总如下:



三、2023年A股有274家终止(撤回)企业

2023年A股IPO终止(撤回)企业共计274家,其中,创业板98家,科创板55家,北交所42家,沪主板38家,深主板41家。



除12家被否、274家撤回外,2023年A股IPO终止注册企业共有9家。换言之,2023年A股IPO市场的审核方面,279家企业顺利过会的同时,也有295家IPO企业“折戟”。


A股2023年排队审核情况


据交易所官网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A股IPO排队企业共计534家。

从受理年份来看,目前排队企业中,2022年受理的有50家,2023年受理的有482家(含主板平移企业)。

一、板块方面

从板块来看,沪主板118家,深主板78家,科创板93家,创业板115家,北交所130家。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交所最新IPO排队企业家数共计130家。其中,今年新增受理家数123家。



二、地区方面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目前最新A股IPO排队企业家数排名前十的地区分别是:江苏92家、广东91家、浙江79家、上海39家、北京35家、山东33家、安徽23家、四川20家、湖北16家、湖南16家。

以下是534家A股IPO排队企业的地区分布:



三、券商IPO排队项目量排名

数据显示,目前保荐机构的IPO排队企业家数排名前十的机构分别是:中信证券(60家),中信建投证券(50家)、中金公司(34家)、海通证券和民生证券(各32家)、国金证券(28家)、国泰君安证券(27家)、华泰联合证券(26家)、招商证券(18家)、开源证券(16家)。

前十机构的IPO排队企业家数共计323家,占总家数的60.26%。

注:排队企业进程包括:受理、问询、回复、中止、暂缓表决。

以下是保荐机构IPO排队项目量排名TOP20(截至2023年12月31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2: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合肥不声不响▲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3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年的合肥,最具意味深长的可能就是两个字:不响。

“不响”是一句上海方言,据说是眼下王家卫最热剧《繁花》的核心台词密码。而在整个长三角,一共只有两个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合肥。用一句上海方言来讲述合肥的2023,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新视野。


题记——他从未曾邂逅过任何一场泼天富贵,但也从未曾放过任何一个猎猎风口。


2023年上半年,淄博烧烤开始香飘神州,并以席卷之势火遍大江南北,贵州村超村BA也在爆裂式出圈。

而当时的合肥在不声不响地干着这样两件事儿:一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合肥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二是拿出二十万个岗位,面向全国大学生,启动——“合肥请您来”!


△“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第三期现场对接会现场。合肥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张正朋 摄

2023年下半年,当跳水的天津大爷以矫健的身姿成为全国焦点时,在山东的海面上,“合肥高新一号”卫星正悄然升空,太空再添一颗合肥星。

当西安的“十年之约”演唱会和石家庄的摇滚声浪在万千粉丝的追捧中闪耀登场时,在青海冷湖的星空下,来自合肥的墨子巡天望远镜也正静静望向遥远的仙女座星系,一举将中国时域天文研究能力带入国际先进水平。

接着,是九章三号在中国科大成功构建,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合肥高新一号”卫星发射现场。

在整个2023年,合肥都在不声不响地努力埋头挣钱,一口气实施了160条营商环境提升举措,在“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营商环境”和“营商环境最佳口碑榜”中,合肥均跻身全国前十。这一切也让合肥2023年的全球招商引资盆满钵满,签约百亿级项目12个,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5个,新增企业数量仅次于上海、杭州,跃居长三角第三;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前十,新增募资总额同样跻身全国前十。


△合肥第2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诞生。


对“科里科气”的合肥来说,最拿手的还是科创领域,在2023年,合肥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悄悄地晋升,一举跻身全国第六,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和杭州。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合肥正不声不响地在一条条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攻城掠地。

在2023年,合肥空天信息产业上已集聚企业110家,正加快打造“中国星城”。在2023年,亿航在合肥骆岗公园演示了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的全球商业首飞,在飞行器腾空而起的同时,一大批低空经济头部企业也正在合肥落地,一条低空经济产业链正在合肥加速集聚。所有这些在不声不响中积累的磅薄能量,也正推动着合肥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对于2023年的合肥,未来已来!


△9月11日拍摄的“夸父”园区建设实景。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空中飞行。合肥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2023年1—11月,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第3位;本外币贷款连续15个月保持15%以上增长,连续12月位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首位,这是一场不声不响的埋头追赶。从2000年以来,截至2023年10月,在全国城市资金总量增长的倍数排名中,合肥跑出了全国第一。

整个2023年,合肥也在不声不响地大把花钱。为科研花钱,合肥2023年的科技总投入全国第2,仅次于深圳,科技财政支出占比全国第1,全社会研发投入硬是砸进去469.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接近4%,创下历史新高,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

为人才花钱,在猎聘网给出的2023年应届生平均薪资城市排名中,合肥排名仅次于北上深杭,居全国第四。

为建设花钱,三条地铁线外延,肥东、肥西县城20分钟通达主城区,轨道总里程突破200公里。

为民生花钱,投资建设龙河口引水工程,让合肥人第一次喝上万佛湖的优质水。 


△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

这些钱究竟花得值不值?下面就是答案: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合肥2023年居全球“科技集群”第40位,近3年上升50位。据《自然》杂志2023年发布,合肥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近3年上升7位。

新华网评选出2023年中国九大科学成就,合肥就占了三席。

合肥2023年城市吸引力猛增,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5万人,同比多增5万人。

合肥巢湖流域“山水工程”绩效考核则在国家自然资源部的通报中连续第二年拿下了排名第一。

2023年,合肥不响,因为合肥实在是太忙了。忙到每15秒就要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近74万辆、居全国城市前5位,在首位产业上,正以风一样的增速狂飙。

忙到平均每天就要诞生5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023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户左右,一年增长31%;技术合同交易额预计超1200亿,三年足足翻了一番。



2023年,合肥还要忙着以平均一天近两场的频率办各种展会,全年举办了世界制造业大会、新能源汽车展,中国科交会、中国航天日、中国声博会、中国苗交会、中国仿真大会、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展会超600场、同比增加2倍,综合吸金820个亿,连续第8年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与此同时,合肥还忙着办了一届号称最精打细算的“抠门”园博会,不声不响地建起一座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3个月吸引游客超过630万人次,成为历届园博会之最。



2023年,合肥的实有人口首次达到1234.4万,城区人口规模达到650.4万。这一年,这座曾经那么不起眼的城市被正式确定升级为“特大城市”。

合肥一路走来,从未曾邂逅过任何一场泼天富贵,但也从未曾放过任何一个猎猎风口。

在王家卫的解读中,“不响”不代表沉默,而是一种留白,一种更高级的表达。而在合肥2023的故事里,不响是平静的水面下澎湃进取的波涛,是和风细雨里汹涌向前的浪潮;是积淀,是蓄能,是时间的回响中千军万马的力量。

2023已经过去,但合肥的故事仍未完待续,站在2024年的日出中,合肥,也正再次平静地拔锚起航,所有人都对这座城市即将展开的新航程充满期待,期待新航程的每一章中都写满更精彩的未来。

来源:合肥新闻频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0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合肥市第83家A股上市企业诞生★



2024年1月11日,国内大容积冰箱领域ODM龙头合肥雪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祺电气”)正式登陆深交所主板,股票代码为“001387”,发行价格为15.38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2.53倍。雪祺电气本次IPO公开发行不超过3419万股新股,募资总额为5.26亿元,主要投向年产100万台嵌入式冰箱等冰箱产品项目、冰箱零部件自制能力提升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合肥市委常委副 市 长 袁飞、各位股东、行业专家、保荐机构以及各界合作伙伴出席了雪祺电气的上市仪式,共同见证了雪祺电气上市的高光时刻。

雪祺电气董事长顾维先生在仪式上致辞,他首先代表雪祺电气欢迎嘉宾们莅临公司的上市仪式现场,并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雪祺电气发展的领导、专家、合作伙伴、协作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雪祺电气是一家专注于冰箱和商用展示柜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的企业,公司依托自主开发的多项核心技术,积极开拓业务领域,目前已形成产能超过100万台的三条高自动化生产线。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凭借创始团队及核心人员在冰箱工程技术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及对相关技术产业化运用的深刻理解,实现了冰箱制造相关核心技术的持续优化升级,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经成为大容积冰箱ODM业务中的龙头企业。



今天,雪祺电气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开启了资本市场新篇章。公司将以本次上市为契机,持续发力产品和技术研发创新,丰富拓展产品品类,进一步扩大产能,满足品牌商和终端客户的需求,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品牌影响力,巩固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

公开资料显示,雪祺电气主要从事冰箱和商用展示柜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为国内外品牌商提供容积 400L 以上的大冰箱和商用展示柜等产品。公司依托自主开发的多项核心技术,积极开拓业务领域,目前已形成产能超过 100 万台的三条高自动化生产线。



在细分冰箱市场中,雪祺电气已经成为少数的产品款式规格齐全、响应速度及交付能力出色的ODM 企业之一,并与行业内多个龙头企业如美的集团、小米集团、美菱集团、伊莱克斯、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家用电器领域知名咨询与调研机构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公司产品出货量在我国冰箱 ODM 市场及细分 400L 以上大容积冰箱市场均位列第一。目前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共计拥有 290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 1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78 项,外观设计专利 100 项。



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雪祺电气营业收入分别为16.14亿元、20.72亿元、19.27亿元。2023年,雪祺电气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2亿到26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4.14%到34.89%;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到1.7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9.52%到69.42%,业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截至目前,合肥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3家。其中,2023年合肥市新增8家上市公司(含1家港股)。

随着此次雪祺电气成功上市,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76家,继续位居全国第七位。

据行情信息显示,雪祺电气开盘报30.00元,最高至38.44元,截至当日收盘,报32.84元,涨幅113.52%。



来源:上市公司网及其他微信公众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2: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磅签约!落户合肥!◆


记者:韩婷婷

来源:合肥日报

2024年1月8日,合肥市与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举行项目签约活动。灵伴科技将在合肥新站高新区落地工业元宇宙总部、生态中心及研发中心三大项目,为合肥微显示、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灵伴科技产品(企业供图)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作为国内头部AR企业,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光学显示、芯片平台、硬件设计等多领域具备自研技术体系,其AI、AR产品已在全球八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并获得好评。


灵伴科技产品应用场景(企业供图)

近年来,合肥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元宇宙产业作为合肥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

灵伴科技负责人表示,合肥科创实力强,产业基础好,营商环境优,发展元宇宙产业有着良好的优势和条件。灵伴科技将积极发挥企业技术优势,携手优秀合作伙伴,加快探索研发元宇宙技术,助力合肥打造特色元宇宙产业,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2: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牌!又一家企业总部落户合肥■

近日,合肥高新集团重点招商企业盈科视控总部在合肥高新区联东U谷落成。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与盈科视控创始人孙兴国揭牌见证,合肥高新集团、中信建投、台湾华立集团等资方、合作伙伴共同参加。


揭牌仪式

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先期用房约1500平方米,主要聚焦于线边仓、提升机、上下料设备、智能立库等智能设备以及MCS物流统管系统、WMS智能仓储系统、线边仓管理系统、提升机控制系统等数字化软件研发。预计未来5年内完成营收超7亿元,税收超3000万元。


盈科视控总部大楼

资料显示,盈科视控成立于2013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在工厂智能制造领域,提供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工厂服务体系,涵盖售前的方案规划、仿真,项目交付,售后智能运维,AI知识经验管理,已经服务全球多家头部企业工厂,其无尘线边仓打破了日本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的垄断地位。

据介绍,此次盈科视控总部选址合肥高新区,将为合肥高新区带来先进的工厂智能制造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企业工业制作的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合肥高新区经济增长,促增就业机会。

来源:合肥高新集团、盈科视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3: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签约!又一总部项目落户合肥▲


1月9日,合肥高新区与安徽巨弓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巨弓科技下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总部项目签约活动,合肥市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合肥高新区投促局、党政办、合肥高投、科大硅谷、合肥市创新投见证签约。


签约现场

巨弓科技致力于先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商业量产,创始团队集聚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领先人才,有20多年发动机科研攻关经验,在商业航天领域创造了3年2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显著业绩。巨弓科技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5年累计实现产值超20亿元。

自2021年安徽省布局空天信息产业以来,合肥高新区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110余家,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机构11家,涵盖遥感载荷研制、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卫星通信协议设计、卫星通信终端研制、卫星导航终端研制、空天信息数据服务、无人机等领域;累计完成招引重点项目43个,协议投资额286亿元。下一步,合肥市高新区会继续丰富全链条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加快融合发展。


合肥高新区


来源:合肥高新发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4-1-19 19:48 编辑

●官宣!安徽“跑”进全国十强,速度长三角第一、中部第一●

记者:何珂

来源:安徽日报

2023年, 安徽进出口总值排名全国第10位,比2022年上升3位,增长速度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均居第1位——刚刚,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合肥海关发布2023年安徽省外贸情况。



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23年,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052.2亿元,同比增长7.8%,外贸规模突破8000亿元。其中,出口5231.2亿元,增长11.3%;进口2821亿元,增长1.8%。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

回首2023年外贸领域,更是如此。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回暖速度缓慢等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在此背景下,安徽外贸顶住压力,走出上扬曲线——

从进出口总值看,一季度1750.7亿元,二季度1989.4亿元,三四季度都在2000亿元以上;

从增速上看,2023年,安徽省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0.7、2.1个百分点……

2023年的安徽外贸表现,亮点不少。

“新三样”再次成为焦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90.6亿元,增长11.6%。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近7成。数据显示,去年安徽省机电产品出口3583.2亿元,增长20.6%,占出口总值的68.5%。

汽车是安徽的“首位产业”。2023年安徽出口汽车72.92万辆,居全国第2;货值714.6亿元,增长118.3%。

经营主体活力充足,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增强。

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2104家,比2022年增加1040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255.9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2.8%。

贸易伙伴多元共进。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安徽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104.6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1%。

2024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正式生效两周年。安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从数据看,去年安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值2012.4亿元,增长2.6%。

此外,自贸试验区出口平稳增长,对外开放平台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2032.3亿元,增长8.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25.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2: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极简版!2024年合肥市ZF工作报告来了★





来源:合肥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3: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绩单公布,合肥济南胜负未分◆


距离1.6万亿元目标还有多远


作者:杨欢

来源:城市进化论


合肥2023年GDP预计增长6.3% ,2024年计划增长6%左右

2024年1月16日,在合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shizhang罗云峰作ZF工作报告。据ZF工作报告,预计合肥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居万亿城市第3位,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7%、居万亿城市首位。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840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1万户、实现两年翻番,“四上企业”首次突破万户,净增市场主体17.6万户、总数169万户。

ZF工作报告也明确了2024年发展蓝图: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解读:随着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越来越多的城市2023年“成绩单”和2024年预期目标出炉。作为中国城市的头部力量,“万亿俱乐部”成员之间的竞逐更是备受关注。

合肥近几年经济增长迅猛,GDP在过去十年间(2013-2022年)连跨八个千亿元台阶,到达1.2万亿量级(2022年GDP12013.1亿元),在万亿城市中排名第21位,与前一名济南的经济差距不足15亿元。

不少人期待,2023年合肥能够超越济南,再一次突破进位。分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两地之间“战况”胶着——去年一季度济南GDP领先56亿元,到了二季度合肥短暂领先0.8亿元后,在三季度再次被济南反超10亿元。

从全年来看,两地ZF工作报告中仅公布了经济增速,济南预计2023年GDP增长6%左右,对比合肥6.3%左右的增速,差距仍未完全拉开。

工业是两地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关键因素。2023年合肥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居万亿城市第3位;同期济南预计全市规上工增加值增长12%以上。

面向2024年,济南GDP预期增长目标为5.5%以上,合肥则将目标锁定在6.5%以上,两地目标均与上年持平。实施路径上,两地也都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合肥为例,2024年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力争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3500亿元。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根据此前合肥公布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到1.6万亿元,在全省首位度稳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进入长三角城市前十,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12: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

记者:魏玉坤、韩佳诺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权威快报|2023年中国GDP超126万亿元 同比增长5.2%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

初步核算

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6万亿元

达1260582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5.2%



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

克服内部困难

实现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5: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4-1-19 17:12 编辑

▲丰年资本赵丰:我们在达利凯普上做对了什么?▲




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是未来数十年最重要的趋势,投资机构身处其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

作者:赵丰

来源:投资界

2023年12月29日达利凯普(301566)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引来了圈内圈外各界的众多关注。作为2023年最后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当天即突破了100亿市值,给2023年沉闷的市场带来一抹难得的亮色。

当天,我作为站在台上的执锤的人,在台上的时候反而感觉异常平静。从现场出来,无数的好友发来祝贺的信息,也有很多的业内朋友对我们表达了好奇、赞赏,想和我们多做一些交流。


▲达利凯普实际控制人、丰年同庆执行董事赵丰

在大家的提问中,我也不由得在反问自己,这么一个案例,之前在行业内极少有人能做到,但是我们一家创立不到十年、高管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机构竟然实现了。要么是我们实在是运气太好,而且这个运气持续了六七年之久;要么就是我们凑齐了一些要素,做对了一些事情。沉淀了几天之后,我试着动笔写出一些我们的经验和心路历程。

一、对于中国高端制造业,超前的洞察和坚定的信仰

二、对于产业情况的独立、深入研究

三、商业模式深刻的理解

四、敢于用人,敢于信任,敢于分享

五、坚定相信,用先进的管理去赋能优秀的技术

六、对于资本市场的敬畏和理解

七、愿景、创新和勇气


一、对于中国高端制造业

超前的洞察和坚定的信仰

达利凯普是一家专注于射频微波MLCC的企业,在2016年我们遇到它的时候,它当时的营收规模只有几千万元。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创业者、企业家还是投资机构,甚至媒体,大家的关注焦点都是互联网、消费、医药,还极少有人关注高端制造、硬科技这种有点“土“的行业。

但是丰年资本从2014年成立开始就看到了这个赛道在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潜力,我们对中美关系下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的崛起有着清晰的判断和洞察,这些观点在我们2015-2017年的各种文章、文件中已经被反复的表述。同时,经历了市场的风云变幻,创业的种种挑战,我和我的伙伴们始终对此抱有坚定的信仰。尤其是2015-2019年,我们始终是市场的“少数派”,坐在冷板凳上,无数的机构、同行听了我们的观点,但相信者寥寥。

我们相信这会成为一个国家战略级的方向,不仅仅在产业上,在资本市场、国家政策等方面也会受到战略性的鼓励和支持。而我们也要通过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来响应国家的战略和时代的趋势,在大的浪潮中为产业创造真正的价值,解决产业最急需的问题。最终这些“相信”也帮助达利凯普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能登上舞台。

终于到了今天,我们证明了我们曾经吹过的牛。


二、对于产业情况的独立、深入研究

丰年资本从成立开始就学着按照优秀美元机构的研究方法去梳理行业、深耕行业,提倡独立、深入的研究,把正确的产业研究方法带入到高端制造投资中,这个在当时的人民币基金中是不多见的。

在2016年我们渐渐发现电子元器件是一个很好的细分领域,其中我们尤其欣赏被动元器件和模拟器件。虽然数字芯片呈现出来大单品、增长爆发力强、头部垄断等投资机构非常喜欢的特点,但是其技术更新快、行业竞争激烈、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也非常明确。反观被动元器件(主要是电阻、电容、电感)和模拟器件,体现出“静水深流”的特点,没有那么惹人注目,但是在全球也有村田等一众巨头做到了很大的业务规模。技术壁垒高,但整体技术是长期持续迭代进化,而不是短期突破,很多产品的基本技术架构可能几十年都没有变过。下游客户分散,产品的基础性特点强,几乎各行各业都会用到,不绝对依赖单一行业和单一客户。甚至很多巨头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矩阵,既不依赖单一产品,又充分发挥了用户网络的规模优势。

在这些研究和认知下,我们系统的画了被动元器件和模拟器件的行业图谱,深入进行了研究和大量的实地走访,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达利凯普并迅速认识到了它的价值。

但是,最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早在2016年就开始研究,但是我们仍然错过了在模拟器件方面后续五年的一波大机会,如果我们当时按照研究结果在模拟器件领域内多做一些布局,应该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很多今天的明星企业都曾经是我们关注过的对象。这个与我们当时的资源、能力、成熟度也都有关系,在商业世界里,“错过”总是难免的。


三、商业模式深刻的理解

我们在研究了达利凯普及射频微波MLCC行业以后,我们马上“辨认”出了它在商业模式上显著的亮点。

从竞争格局上来说,技术壁垒高,国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竞争对手都是有几十年以上历史的国外老牌企业,并且他们的业务格局也已经非常成熟稳定,整体来说“海面比较平静”,没有那么多的大风大浪。同时,在全球来看,这个市场是一个大小适中且相对成熟的市场,并没有太多强大的新进入者想要杀入。

从上下游关系上来讲,下游客户、行业较为分散,达利凯普的产品在客户成本中占比低,但对质量和成本的要求高。由此造成了产品进入周期长、客户粘性大、现金流情况好等特点。

有着巨大的发展增长空间,相对较好的竞争环境和抗风险能力,现金流情况好。这不就是价值投资中理想的商业模式么!我们在对企业的分析中迅速的识别和认知到了这一点。这说来容易,但背后是我们团队长期坚持对商业模式的深度研究和理解,每一个产业、每一个项目我们都坚持用笨方法从根本上做分析和思考,长期的“基本功”成就了在关键时刻的“眼光”。


四、敢于用人,敢于信任,敢于分享

我们对于控股投资的理念是,要为一个有良好技术基础的企业注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既然是这样就决定了我们自己是要坐一号位的,而不再只是一个副驾驶或旁观者。很多人第一反应的想法是,“我应该去外边找一个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高管”。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在中国的环境下风险还是比较大的。首先,中国本身就缺乏欧美那样成熟、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群体,加之MLCC是一个冷门行业,成熟的有行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本就不多;其次,空降的职业经理人与我们之间缺乏长期共事的历史积淀,对很多方法、认知未必相同,大家磨合的风险和成本很大。

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个很大胆的理念:应该从丰年资本的团队中选择有冲劲、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和潜力、熟悉商业和企业经营的常识、对丰年资本的方法论和认知已经有比较熟悉掌握的同事去达利凯普担任核心高管。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要给这个根据地派出我们自己的司令员和政委,尽量按照统一的思想开展革命工作”。这也是丹纳赫式的并购和黑石式的并购一个显著的区别。

很多人会质疑:你们都没有制造业企业的工作经验,怎么能管好一个制造业企业呢?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了情况,认为达利凯普在当时技术和产品已经初步成熟并量产,并且有基本成型、稳定的生产和研发团队,而我们急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搭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让企业像一部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实现效益的快速放大,然后再开发更多的产品线和更高阶的产品,进入发展的飞轮。那么这其中除了对技术和产品的基本理解外,更需要的是对于商业规律和企业管理的理解,就好像蒂姆库克并不需要知道苹果手机技术实现的细节。同时,优秀的人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快速的学习和熟悉他需要掌握的信息。

基于这些认知,我们很“勇敢”的派了丰年资本一位年轻的优秀投资经理去担任达利凯普的董事长,并不断的根据我们的理念为企业招募优秀的中高管团队,搭好班子。后续的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决定是对的。

同时,我们还持续对中高管进行了股权激励,充分的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现在他们的辛勤付出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五、坚定相信

用先进的管理去赋能优秀的技术

丰年资本在早期高端制造业投资里慢慢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很多拥有优秀技术的公司并没有发展的很好,规模稍稍一增长,就在销售、生产、质量、供应链方面产生了大量的问题,甚至连起家的研发,人一多、项目一多都会出现大家目标不明确、管理混乱、缺乏考核和交付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很多本来有很好潜力的公司,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而是早早沉寂了。

所以我们从2016年开始就把这个当作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系统化的用先进管理体系赋能中国广大的优秀科技企业,从而让拥有优秀技术基础的、崭露头角的中小科技企业能够快速成长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

我们所说的管理,并不只是生产管理,而是包含了企业经营中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管理”的概念。从战略到团队,从销售到生产交付,从质量到研发,甚至财务和资本市场,都是我们所说的“先进管理”的一部分。

达利凯普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样本,它完美符合我们的模型。几千万的收入,已经初步实现了量产,但同时当时的管理层年纪较大且是传统的企业家。如果我们能为它注入新的团队和新的管理,优秀的技术就能焕发出十倍、百倍的光彩。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看到了,在我们接手之后,达利凯普的营收和利润在五年之内增长了7-8倍,从一家地方性中小企业,成为了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产业龙头,并且成为了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这中间我们在变革的推行和管理的导入上一定遭遇了诸多阻力,但最终我们跌跌撞撞的坚持了下来,我们证明了超越具体的技术和生产细节之外,优秀的管理和正确的理念可以赋予一家企业重要的成长动力。技术不能改变管理,但是好的管理可能提升技术。


六、对于资本市场的敬畏和理解

如果说最重要的一点经验,我认为可能是“紧抓合规,敬畏市场,做资本市场的好学生”。从接手达利凯普的第一天,我们就有意识的按照上市公司的合规要求来要求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在各项法律法规等层面,都严格履行。当然,为了能够在中间不出错误,我们内部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的条文,加强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并聘请了专业的中介机构来帮助我们共同把关。我们深切的意识到资本市场对企业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并且希望努力去做到最好。这种意识,也使得我们在后续的发展中,没有因为合规上的错误,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七、愿景、创新和勇气

上述的每一点都是珍珠项链上一颗颗的珍珠,那串起这些珍珠的线又是什么?我认为是我们的愿景、创新和勇气。

丰年资本在2015年就有了企业文化手册,在第一页愿景部分,我们是这么写的:“我们追求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股权投资机构,我们追求探索企业经营的最佳实践”。这句话一直伴随我们每个人走过了过去九年多的时间。写这句话的时候我只有30岁,但是我想我们所有人的心是高远的,理想主义的,不是小富即安的,也不是唯利是图的。我们把自己定义在商业世界,而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的世界;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产业价值的主动创造者,而不是搭顺风车的投机者。我们在那个时候就觉得我们要去探索企业经营的最佳实践,从而去创造价值、分享价值,那么这个愿景引导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且一直在朝着目标做正确的事情。

创新是从丰年资本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蕴含在我们的基因之中的,我们提出了军工投资,我们提出了中美关系下的硬科技投资,我们提出了中国科技产业需要“管理+技术”双轮驱动,我们做了主导型的控股经营,我们设立了国内独一无二的科技赋能组织HMSC,如果再往深处看,大家能发现我们在各个角度、细节许许多多的创新。在我们之前,这些东西都是不曾被行业内大规模成熟实践过的,为什么我们敢这么做?我想首先是我们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我们始终像一家公司一样在思考长期战略、差异化竞争和核心能力,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就好像一家半导体企业的优势一定是通过创新形成了自己在局部市场的壁垒,所以我们把握一切机会去通过创新试图构建我们的长期壁垒。其次,我们更从商业的本质思考问题,更从第一性思考问题,我们并不在乎这件事情是否有人做过,而是这件事情从道理上是否是正确的。如果道理正确、机会巨大且无人涉足,那可能正是一个好机会。当然,创新是一定要基于严格的风控之下的,同时创新也是要紧紧围绕组织的长期愿景和战略的,我们要通过洞察去寻找“有边界的创新”和“有长期意义的创新”。

最后,勇气是什么?是你愿意用数年的时间去等待和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不摇摆也不彷徨,不左顾右盼,也不放下手中的事情,每日精进;是你愿意去做一些你没做过,但你认为合乎道理且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哪怕可能要付出成本和代价;是能够忍受人声鼎沸,坐在冷板凳上,也是能够忍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坚持自己的初心和本意。

最终,勇气是在你只有十几亿管理规模、三十多岁的时候敢于投入数亿元跳进去主导经营一家高端制造业的企业,只是因为你觉得你们想的是对的,你们做的事情是有长期价值的。

今天,达利凯普只是我们在第一个十年的一张成绩单。而站在今天,丰年资本希望去助推更多崭露头角的中国优秀科技企业成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从而去创造和分享真正的价值。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是未来数十年最重要的趋势和浪潮,我们理应在其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发挥更大的贡献。我相信我们的愿景、创新和勇气会指引我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17: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突破!正式量产!●

近日,合肥颀中先进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已完成各项验收工作,集金凸块加工、测试、覆晶封装一条龙生产线正式开始量产,标志着新站高新区在实现集成电路先进封测行业的国产化目标上迈进了坚实一步。



项目本期总投资9.7亿元,位于合肥综合保税区内,总用地面积3.6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达产后将实现金凸块加工及测试约每月1万片,覆晶封装约每月3000万颗的生产能力。该项目的量产将助力颀中科技在显示封测领域持续深耕,成为我国甚至全球先进封装及测试业务的标杆企业。



近年来,颀中科技在境内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常年保持领先地位,在整个封测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并于2023年4月20日在科创板上市。2023年上半年,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业务收入6.31亿元,是境内收入规模最高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企业,在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位列第三名。

目前,新站高新区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50家,基本涵盖关键材料、通用装备、设计、晶圆制造、封测、终端应用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备产业生态,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入选第二批安徽省特色产业园名单。下一步,新站高新区将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发展能级,奋力打造新型显示和半导体、新能源和新材料双千亿级产业集群,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合肥新站高新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2: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跑出一个氢能准独角兽★



仍在等待爆发。

作者:岳笑笑

来源:投资界

这是一笔有些令人意外的融资。

2023年尾声,阳光氢能宣布完成一笔6.6亿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君联资本,跟投方则包括高瓴创投、钟鼎资本、招商局创投、仁发碳中和、中肃资本、上海临港氢能基金、好买母基金等身影。据悉,融资后阳光氢能估值约60亿人民币。

崛起于安徽合肥,阳光氢能算是全国各地发力氢能产业的一缕缩影。而回望2023年,一级市场的氢能融资案例依然不断出现,成为新能源大时代的又一注脚。

君联高瓴,去合肥投氢能

阳光氢能有何来头?

简单来说,这是市值千亿的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的子公司。后者成立于1997年,见证了我国新能源市场数十年沉浮,作为我国第一批进军光伏逆变器的公司,不仅成长为全球龙头,还将业务拓展到了新能源各个赛道,风能、储能均有涉猎。

自然也盯上了氢能赛道。早在2019年,阳光电源就在山西布局了数个光伏和制氢的综合示范项目,初次试水氢能产业。2021年,阳光电源发布了国内首款、最大功率SEP50 PEM制氢电解槽,这是与中科院大化所合作的项目之一。据了解,最理想的制氢手段是电解水制氢法,能够零排放制取绿氢,但仍存在许多技术难点。而阳光电源所制成的电解槽正是电解水制氢的核心设备之一。

有了科研成果,阳光氢能很快应运而生。彼时正值国内氢能热潮,成立的两年半间,阳光氢能取得了不少技术突破,比如其建成的20MW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产品研发中心、制氢材料研究中心国内领先,计划在今年达到3GW产能。



这为阳光氢能带来了不少重大项目。比如去年制氢成功的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万里长江第一氢”,还有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国化学、中国能建、深圳能源、大连洁净集团、京能集团等数十个大型绿氢示范项目、国家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都出现了阳光氢能的身影。去年,阳光氢能还连中标超20套水电解槽项目。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氢能市场规模约为1000多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将超1万亿美元。阳光氢能也盯上了海外市场,表示将以此次融资为契机,加速推进柔性制氢技术迭代和产能升级,全面布局海外。领投方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温彦斌也表示,投资阳光氢能背后,正是看好全球绿氢产业机遇。

争抢氢能源之都

阳光氢能崛起于安徽合肥,并非意外。

合肥乃至安徽对于新能源产业热情高涨,其中就包括了氢能。2022年,《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就立下布局推广应用氢燃料汽车500辆,布局氢燃料供给体系,力争2025年建成加氢站10座的目标。

同时,合肥在各方面发力。例如为投建加氢站的市场主体购置氢燃料车的运营企业以及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投资主体提供补贴;将氢能企业、加氢站、燃料电池车辆等纳入智能网联车大数据平台监管;围绕池膜电极、双极板等产业链断点精准招商。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已集聚阳光氢能等上下游企业近30家。

将视野放大,安徽氢能产业同样可圈可点。2022年,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计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还提出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等均在其中。

而作为安徽氢能产业探索者之一,六安早在2017年就开始相关布局,引进自主燃料电池企业明天氢能。2022年6月,明天氢能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获得合肥创投、中信建投、国合基金支持。

这只是一抹缩影。放眼望去,全国各地都在争抢氢能产业。

此前业内有一个观点:中国氢能看佛山。这并非夸张,在当地政府扶持下,这里聚集了100多家气能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占广东省总数约三分之一,包括国家电投氢能、清能股份、异辉科技、韵量燃料电池、济平新能源等一批企业纷纷在此落脚,将形成千亿集群。

犹记得2022年冬奥会,212辆氢能源大巴集体亮相,展示北京氢能实力。实际上,早在2021年,北京就曾发布方案培育氢能产业,计划在2025年之前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还曾拉上天津、河北组建“氢能朋友圈”。

与此同时,各地在产业基金上频频发力。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设立首期885亿元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已经出手国氢科技、华电福新等清洁能源企业;几乎同一时间,河南濮阳市发布设立规模不低于200亿元的氢能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一产兴一城的故事不断上演,如今各地正在押注氢能。

投资人等待氢能爆发

长期以来,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堪称“双碳”目标进程中的秘密武器。

因此,这被视为想象力巨大的赛道。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尤其随着一纸《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为氢能企业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退出和融资渠道,VC/PE入场的热情被激发。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氢能领域已有超过170笔融资事件诞生,氢晨新能源、捷氢科技、重塑科技、未势能源等企业纷纷完成融资。

其中,过亿元的大额融资比比皆是,氢能独角兽接连跑出。最新案例是去年8月,脱胎于中科院实验室的中科富海完成8亿元C轮融资,获得诚通混改基金、建信股权、国投招商、工银投资、越秀产业基金等资方支持,投后估值达到70亿元。

IPO也接二连三赶来。2023年初,亿华通正式挂牌港交所,成为港股氢能第一股;12月,国鸿氢能也成功登陆港交所。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氢能融资热闹背后,依然难掩困境。

正所谓,氢能无限好,只是成本高。此前,日本两大氢能源车排头兵本田与丰田相继放弃氢能源汽车项目,背后的一大原因便是制氢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最理想的制氢方法电解法不仅生产效率无法与化石燃料制氢媲美,其成本更是前者的4到5倍,价格高昂。

另一方面,作为易燃易爆气体,氢能储运需要加盖高昂造价的加氢站,大量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规划完善。其技术成熟度合应用场景也尚待明确,成为制约其商业化的瓶颈,也让一些投资人望而却步。

因此,氢能也成为了一级市场极具争议的赛道——有无数坚定信仰者,也不乏看空者。这注定是一条漫长的征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23: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跨越长空!安徽追梦“运载火箭”◆



跨越长空,奔赴遥远的行星!

作者:王顺

来源:36氪安徽

在商业运载火箭赛道,安徽是很难被忽略的存在。

近日,巨弓科技将下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总部落地合肥,而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星河动力航天在池州总装下线“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九州云箭70吨级“龙云”发动机在蚌埠完成了两轮发动机+伺服机构联合热摇摆试车。

向前追溯,早在20世纪60年代,安徽广德就发射了中国首枚探空火箭,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史的多个第一:成功发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

作为地球通向太空的运载工具,运载火箭产品凝聚了人类在工艺生产和工业集成方面的最高智慧,其巨大的产业前景吸引了国内众多地方政府的关注及布局。特别是2015年中国商业火箭进入发展元年,国内陆续成立的商业火箭公司,成为了安徽等省市招引的对象,特别是研造火箭发动机的企业。

商业运载火箭产业链是怎样的?安徽在商业运载火箭做了怎样的布局?

01
一场持久战

商业火箭按用途分为运载火箭和探空火箭,由于低轨卫星发射带来的巨大市场,目前我国商业火箭发展主要集中在运载火箭。

从产业链来看,商业运载火箭主要分为工程研制、整机制造及试验发射三个部分。上游为工程研制,包括运载火箭的总体论证、设计、仿真测试、试验等;中游为整机制造,包括研制定型后的试样设计、生产制造及模型总装等;下游为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及应用发射。

据36氪报道,主流卫星星座单颗卫星重量大约在200到300公斤,需要4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好实现一次布置半个或一个轨道的批量发射。因此,运载能力是运载火箭的核心指标,而火箭发动机直接决定了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发动机也成为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目前运载火箭发动机主要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种,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主要走的是液体路线,常见的有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煤油、液氢液氧、液氧甲烷四种,其中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是当下比较主流的技术路线,特别是甲烷在月球和火星都存在,未来存在其他星球制备的可能,因此液氧甲烷比液氧煤油更适合星际飞行,在未来可能会取代液氧煤油路线。

无论是液氧煤油还是液氧甲烷,安徽均有项目落地,其中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走的是液氧煤油路线,基本型火箭运载能力5吨,捆绑构型运载能力可达14吨,计划于2024年正式实施入轨首飞。九州云箭70吨龙云发动机选择的是液氧甲烷路线,该发动机具备海平面设计推重比>75,海平面推力70吨,真空版推力80吨,推力调节范围30%~110%。

不过,火箭发动机从研制到首飞要经过多轮测试,以验证稳定性和可靠性,其考验的是本土制造业的实力,优秀的设计方案加上可行的工程制造工艺,不仅能够缩短火箭发动机的制造周期,同时大大降低成本。

目前,国内商业火箭制造技术仍落后于美国,与成立于2002年的SpaceX等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民营火箭企业面临的差距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测试和发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比如有些企业只是“方案整合商”,并不掌握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二是火箭的发射频率不高和产品线不够丰富,最新发射的引力一号火箭仍是固体火箭,而不是液体火箭。

2023年12月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发表刊文《自觉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评论之一》,其中提到,“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这与我们在航天领域率先实现强国目标还相去甚远,每个航天人对此要怀有深深的危机感。”

可以说,在运载火箭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中国企业需要强烈的忧患意识,持续做好研发和商业推广,打好一场持久战。

02
日拱一卒

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放“大绝招”,而是结构性的“日拱一卒”。

SpaceX走的是商业航天路线,其代表的降低成本、重复利用的运载火箭也成为国内火箭企业追赶的方向。但是,Spacex的成功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努力,这与所在政府营造的环境也密切相关。

2014年,中国迎来了民营航天的“破冰时刻”,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传递了对民营火箭、卫星事业的支持。

许多民营火箭企业在政策的东风下开始成长起来,其中包括深蓝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箭元科技、蓝箭航天、东方空间等企业。这些企业,也成为安徽等众多地方政府争相招引的“香饽饽”。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安徽,地方ZF在商业运载火箭企业招引上竞争非常激烈,以合肥为例,如果不能将商业运载火箭企业总部落在合肥,则考虑分拆企业核心业务落在合肥,比如发动机制造板块,但山东、江苏、海南等地方ZF也在加大招引,地方争夺项目的情况屡见不鲜。

因此,良好的政策支持成为吸引企业落地的关键之一。

在《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安徽提出“实施十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其中“优先支持高性能民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航空装备、系统及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用于运载火箭及发动机、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等新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应用。”

在《合肥市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中,合肥在融资、场景、星座建设、频轨资源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比如对新引进的火箭、卫星总装及零部件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在合肥设立企业总部,视项目规模给予一定的搬迁费。此外,在“支持提升研发能力”和“支持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合肥也给予了政策支持。

除了合肥,蚌埠、池州等城市也在积极布局运载火箭赛道。36氪安徽梳理发现,近年来,安徽陆续招引了九州云箭、星河动力、深蓝航天、凌空天行、巨弓科技等企业,在国内商业火箭企业并不多的现状下,上述企业的入驻使得安徽的火箭产业集群开始成长起来。

只是,面对技术的差距,想要让“火箭梦”成真,让安徽研制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上空,去探索浩瀚无比的星空,为人类的福祉做最大的贡献,安徽的ZF和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配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4 20:14 , Processed in 0.109944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